石字的含义
石字的解释
石
- 五行:金
- 康熙笔画:5
- 拼音:dàn
- 繁体:石
- 笔画:5
- 部首:石
石字寓意
【石】石 shí 构成地壳的矿物质硬块:石破天惊(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指石刻:金石。 指古代用来治病的针:药石。药石之言(喻规劝别人的话)。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 姓。 石 dàn 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石字解释
【石】[①][shí][dàn][《廣韻》常隻切,入昔,禪。](1)岩石;石头。构成地壳的矿物硬块。(2)指陨石。(3)指磨刀石。引申为磨平。(4)乐器名。指石磬。古代八音之一。(5)指碑碣。(6)指矿物类药物。(7)指道教用矿石炼的所谓长生的药。(8)指砭石。古时治病用的石针。(9)引申为针砭,用石针治病。(10)结石的省称。(11)坚固;坚硬。(12)形容声音重浊、不响亮。(13)投掷。(14)通“碩”。大。参见“石師”、“石畫”等。(15)古地名。(16)古西域国名。(17)量词。(今读dàn)。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18)量词。(今读dàn)。计算重量的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19)量词。(今读dàn)。官俸的计量单位。秦汉以为官位的品级,如万石、二千石等。(20)量词。(今读dàn)。计算弓弩强度的单位。(21)量词。(今读dàn)。方言。计算农田亩分的单位。(22)姓。
石字诗词来源
【石】出东门兮厉石斑,上有松柏青且阑。春秋卫国·作者:宁戚《饭牛歌》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战国楚国·作者:屈原《九歌 其九 山鬼》
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战国楚国·作者:屈原《九歌 其九 山鬼》
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战国楚国·作者:屈原《九歌 其九 山鬼》
隤林竹兮揵石菑。宣防塞兮万福来。西汉·作者:刘彻《瓠子歌》
陈粟万石扬以箕。徼道宫下随讨治。西汉·作者:刘彻《柏梁诗》
石里之勇商子华。暴虎见之藏爪牙。汉·作者:无名氏《商子华谣》
移形素兮蓬莱山,歍钦伤宫仙石还。汉·作者:无名氏《水仙操》
凿石见火能几时。汉·作者:两汉乐府《古乐府诗》
石纵横兮流洄洄,波隆隆兮声若雷。东汉·作者:郭苍《神汉桂阳太守周府君碑铭》
蹶巨石兮以湮填,开切促兮导曲机,推六泷兮弱其势。东汉·作者:郭苍《神汉桂阳太守周府君碑铭》
徂风飙起盖山陵,氛雾蔽日玉石焚。魏晋·作者:熊甫《别歌》
宫中大马几作驴。大石压之不得舒。魏晋·作者:无名氏《泰始中童谣》
青骢白马紫丝缰,可怜石桥根柏梁。魏晋·作者:无名氏《青骢白马》
渚幽寒兮石烟聚,日华收兮山气深。南朝宋·作者:袁淑《咏寒雪诗》
声发金石媚笙簧。罗袿徐转红袖扬。南齐·作者:王俭《齐白纻辞》
精诚必至霜尘下,意气所感金石离。南齐·作者:王融《努力门诗》
腷腷膊々乌迷曛。磊磊落落玉石分。南齐·作者:王融《奉和纤纤诗》
青琐门外安石榴,连枝接叶夹御沟。南梁·作者:吴均《行路难五首 其二》
长安城中秋夜长。佳人锦石捣流黄。北魏·作者:温子升《捣衣诗》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战国楚国·作者:屈原《九歌 其九 山鬼》
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战国楚国·作者:屈原《九歌 其九 山鬼》
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战国楚国·作者:屈原《九歌 其九 山鬼》
隤林竹兮揵石菑。宣防塞兮万福来。西汉·作者:刘彻《瓠子歌》
陈粟万石扬以箕。徼道宫下随讨治。西汉·作者:刘彻《柏梁诗》
石里之勇商子华。暴虎见之藏爪牙。汉·作者:无名氏《商子华谣》
移形素兮蓬莱山,歍钦伤宫仙石还。汉·作者:无名氏《水仙操》
凿石见火能几时。汉·作者:两汉乐府《古乐府诗》
石纵横兮流洄洄,波隆隆兮声若雷。东汉·作者:郭苍《神汉桂阳太守周府君碑铭》
蹶巨石兮以湮填,开切促兮导曲机,推六泷兮弱其势。东汉·作者:郭苍《神汉桂阳太守周府君碑铭》
徂风飙起盖山陵,氛雾蔽日玉石焚。魏晋·作者:熊甫《别歌》
宫中大马几作驴。大石压之不得舒。魏晋·作者:无名氏《泰始中童谣》
青骢白马紫丝缰,可怜石桥根柏梁。魏晋·作者:无名氏《青骢白马》
渚幽寒兮石烟聚,日华收兮山气深。南朝宋·作者:袁淑《咏寒雪诗》
声发金石媚笙簧。罗袿徐转红袖扬。南齐·作者:王俭《齐白纻辞》
精诚必至霜尘下,意气所感金石离。南齐·作者:王融《努力门诗》
腷腷膊々乌迷曛。磊磊落落玉石分。南齐·作者:王融《奉和纤纤诗》
青琐门外安石榴,连枝接叶夹御沟。南梁·作者:吴均《行路难五首 其二》
长安城中秋夜长。佳人锦石捣流黄。北魏·作者:温子升《捣衣诗》
石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石】【午集下】【石字部】 石; 康熙笔画:5; 页码:页827第01〔古文〕 【唐韻】【集韻】【正韻】常隻切【韻會】常亦切, 音碩。【增韻】山骨也。【釋名】山體曰石。【易·說卦傳】艮爲山,爲小石。【楊泉物理論】土精爲石,石氣之核也。氣之生石,猶人筋絡之生爪牙也。【春秋·說題詞】石,隂中之陽,陽中之隂,隂精補陽,故山含石。 又樂器,八音之一。【書·益稷】擊石拊石。【註】石,磬也。 又樂聲不發揚亦曰石。【周禮·春官·典同】厚聲石。【註】鐘太厚則如石,叩之無聲。 又堅也。【前漢·揚雄傳】石畫之臣。【師古註】言堅固如石。亦作碩。 又星亦稱石。【左傳·僖十六年】隕石于宋五,隕星也。 又量名。十斗曰石。【前漢·食貨志】夫治田百畮,歲收畮一石半,爲粟百五十石。又官祿秩數稱石。【師古曰】漢制,三公號稱萬石,以下遞減至百石。 又粗布皮革之數亦稱爲石。【唐書·張弘靖傳】汝輩挽兩石弓,不如識一丁字。 又水亦稱石。【水經注】河水濁,淸澄一石水六斗泥。 又酒亦稱石。【史記·滑稽傳】臣飲一斗亦醉,一石亦醉。 又衡名。百二十斤爲石。【書·五子之歌】關石和鈞。【註】三十斤爲鈞,四鈞爲石。【禮·月令】仲春鈞衡石。【前漢·律歷志】石者,大也,權之大者。 又州名。【廣韻】秦伐趙取離石,周因邑以名州。 又姓。【左傳】衞大夫石碏。又複姓。孔子弟子有石作蜀。 又叶常義切,音嗜。【宋玉·高唐賦】勢薄岸而相擊兮,隘交引而却會。崪中怒而特高兮,若浮海而望碣石。 又叶石若切,音杓。【楚辭·惜誓】方世俗之幽昬兮,眩白黑之美惡。放山淵之龜玉兮,相與貴夫礫石。又【招魂】長人千仞,惟魂是索些。十日代出,流金礫石些。 又叶七各切,音錯。【郭璞·爾雅贊】鰒似蛤,有鱗無殻。一面附石,細孔雜雜,或七或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