箏字的含义
箏字的解释
箏
- 五行:木
- 康熙笔画:14
- 拼音:zhēng
- 繁体:箏
- 笔画:14
- 部首:竹
箏字寓意
【箏】箏 zhēng 同“筝”。
箏字解释
【箏】[①][zhēng][《廣韻》側莖切,平耕,莊。]“箏1”的新字形。亦作“1”。拨弦乐器。形似瑟。传为秦时蒙恬所作。其弦数历代由五弦增至十二弦、十三弦、十六弦,现经改革,增至十八弦、二十一弦、二十五弦等。
箏字诗词来源
【箏】孤雁归兮声嘤嘤,乐人兴兮弹琴筝。东汉·作者:蔡琰《悲愤诗二章 其二》
对君不乐泪沾缨。辟窗开幌弄秦筝。南朝宋·作者:谢灵运《燕歌行》
秦筝赵瑟挟笙竽。南朝宋·作者:鲍照《代白纻舞歌词四首 其二》
秦筝齐瑟燕赵女,一朝得意心相许。南梁·作者:沈约《四时白纻歌五首 其五 夜白纻》
丝绳玉堂传绮席,秦筝赵瑟响高堂。西梁·作者:沈君攸《薄暮动弦歌》
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盛唐·作者:王昌龄《青楼曲二首 其一》
香帏风动花入楼,高调鸣筝缓夜愁。盛唐·作者:王昌龄《青楼怨》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盛唐·作者:王昌龄《听流人水调子》
宴罢调筝奏离鹤,回娇转盼泣君前。盛唐·作者:王昌龄《行路难》
佳人当窗弄白日,弦将手语弹鸣筝。盛唐·作者:李白《杂曲歌辞 春日行》
间关正在秦筝里,历乱偏伤楚客时。唐·作者:丘为《对雨闻莺》
调筝夜坐灯光里,却挂罗帷露纤指。唐·作者:王諲《夜坐看搊筝》
忽闻画阁秦筝逸,知是邻家赵女弹。唐·作者:徐安贞《闻邻家理筝》
云散天高秋月明,东家少女解秦筝。盛唐·作者:储光羲《新丰主人》
愁来欲奏相思曲,抱得秦筝不忍弹。盛唐·作者:崔颢《代闺人答轻薄少年》
可怜锦瑟筝琵琶,玉壶清酒就倡家。盛唐·作者:崔颢《杂曲歌辞 渭城少年行》
汝不闻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唐·作者:岑参《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
君家双美姬,善歌工筝人莫知。唐·作者:皎然《观李中丞洪二美人唱歌轧筝歌》
筝歌一动凡音辍,凝弦且莫停金罍。唐·作者:皎然《观李中丞洪二美人唱歌轧筝歌》
郑女八岁能弹筝,春风吹落天上声。唐·作者:顾况《郑女弹筝歌》
对君不乐泪沾缨。辟窗开幌弄秦筝。南朝宋·作者:谢灵运《燕歌行》
秦筝赵瑟挟笙竽。南朝宋·作者:鲍照《代白纻舞歌词四首 其二》
秦筝齐瑟燕赵女,一朝得意心相许。南梁·作者:沈约《四时白纻歌五首 其五 夜白纻》
丝绳玉堂传绮席,秦筝赵瑟响高堂。西梁·作者:沈君攸《薄暮动弦歌》
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盛唐·作者:王昌龄《青楼曲二首 其一》
香帏风动花入楼,高调鸣筝缓夜愁。盛唐·作者:王昌龄《青楼怨》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盛唐·作者:王昌龄《听流人水调子》
宴罢调筝奏离鹤,回娇转盼泣君前。盛唐·作者:王昌龄《行路难》
佳人当窗弄白日,弦将手语弹鸣筝。盛唐·作者:李白《杂曲歌辞 春日行》
间关正在秦筝里,历乱偏伤楚客时。唐·作者:丘为《对雨闻莺》
调筝夜坐灯光里,却挂罗帷露纤指。唐·作者:王諲《夜坐看搊筝》
忽闻画阁秦筝逸,知是邻家赵女弹。唐·作者:徐安贞《闻邻家理筝》
云散天高秋月明,东家少女解秦筝。盛唐·作者:储光羲《新丰主人》
愁来欲奏相思曲,抱得秦筝不忍弹。盛唐·作者:崔颢《代闺人答轻薄少年》
可怜锦瑟筝琵琶,玉壶清酒就倡家。盛唐·作者:崔颢《杂曲歌辞 渭城少年行》
汝不闻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唐·作者:岑参《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
君家双美姬,善歌工筝人莫知。唐·作者:皎然《观李中丞洪二美人唱歌轧筝歌》
筝歌一动凡音辍,凝弦且莫停金罍。唐·作者:皎然《观李中丞洪二美人唱歌轧筝歌》
郑女八岁能弹筝,春风吹落天上声。唐·作者:顾况《郑女弹筝歌》
箏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箏】【未集上】【竹字部】 箏; 康熙笔画:14; 页码:页887第15【廣韻】側莖切【集韻】【韻會】甾莖切。【正韻】甾耕切, 音爭。【說文】鼓絃竹身樂也。【通典】箏,秦聲也。【急就篇註】箏,瑟類,本十二絃,今則十三。【風俗通】箏,蒙恬所造。【集韻】秦俗薄惡,有父子爭瑟者,各入其半,當時名爲箏。【釋名】箏,施絃高急,箏箏然也。【傅元·箏賦序】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準六合,柱擬十二月,設之則四象在,鼓之則五音發。【史記·樂書】唐有軋箏。【註】以片竹潤其端,而軋之有聲。 又簷前鐵馬曰風箏。風動成音,自諧宮商。【元稹·連昌宮辭】鳥啄風箏碎珠玉。 又草名。【爾雅·釋草】傅,橫木。【註】一名結縷,俗謂之鼓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