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的含义

诵字的解释

  • 五行:
  • 康熙笔画:14
  • 拼音:sòng
  • 繁体:
  • 笔画:9
  • 部首:

诵字寓意

【诵】 (誦) sòng 用有高低抑扬的腔调念:读。背诗。 称述,述说:“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之”。 诗歌:作(作诗)。 怨谤。

诵字解释

【诵】[①][sòng][《廣韻》似用切,去用,邪。]“1”的繁体字。(1)朗读,念。(2)背。(3)述说。(4)宜于读的韵文,如诗歌、顺口溜之类。(5)讽谏;怨谤。(6)颂扬;称道。多作“頌”。(7)通“訟”。为人申雪冤案。(8)通“訟”。公开(说)。参见“誦言”。

诵字诗词来源

【诵】鲁国孔氏好读经。兄弟讲诵皆可听。汉·作者:无名氏《时人为孔氏兄弟语》
古人欲达勤诵经。今民图官勉治生。汉·作者:无名氏《时人为贡举语》
出胎堕地能独坐。合口诵经声璅璅。隋·作者:无名氏《老君十六变词 其一》
出胎堕地能居床。合口诵经声琅琅。隋·作者:无名氏《老君十六变词 其三》
合口诵经声雍雍。隋·作者:无名氏《老君十六变词 其四》
寄胎托俗蟒蛇身。胎中诵经不遇人。隋·作者:无名氏《老君十六变词 其十二》
卧便思神起诵经。隋·作者:无名氏《老君十六变词 其十三》
朝吟左氏娇女篇,夜诵相如美人赋。盛唐·作者:李颀《送康洽入京进乐府歌》
心穷伏火阳精丹,口诵淮王万毕术。盛唐·作者:李颀《送王道士还山》
朝持手板望飞鸟,暮诵楞伽对空室。盛唐·作者:李颀《送刘四赴夏县》
疑是老僧休念诵,腕前推下水晶珠。盛唐·作者:李白《白胡桃》
问言诵咒几千遍,口道恒河沙复沙。盛唐·作者:李白《僧伽歌》
二威灌顶诵师言,同禀思文龙树尊。唐·作者:颜真卿《天台智者大师画赞》
焉能终日心拳拳,忆君诵诗神凛然。唐·作者:杜甫《偪仄行赠毕曜》
群书万卷常暗诵,孝经一通看在手。唐·作者:杜甫《可叹》
谢朓每篇堪讽诵,冯唐已老听吹嘘。唐·作者:杜甫《寄岑嘉州》
独坐焚香诵经处,深山古寺雪纷纷。盛唐·作者:皇甫冉《寄振上人无碍寺所居》
轩窗缥缈起烟霞,诵诀存思白日斜。盛唐·作者:皇甫冉《题蒋道士房》
不知何处小乘客,一夜风来闻诵经。唐·作者:皎然《宿法华寺简灵澈上人》
长男泣血求司命,少女颦眉诵灵宝。唐·作者:卢象《紫阳真人歌》

诵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诵】【酉集上】【言字部】 誦; 康熙笔画:14; 页码:页1188第18【唐韻】【集韻】【韻會】【正韻】 似用切,音頌。【說文】諷也。【徐曰】臨文爲誦。誦,從也。以口從其文也。【廣韻】讀誦也。【周禮·春官·大司樂】以樂語敎國子:興、道、諷、誦、言、語。【註】倍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詩·大雅】誦言如醉。【禮·文王世子】春誦夏絃。【史記·儒林傳】兒寬行常帶經,止息則誦習之。 又【廣雅】論也,言也。【韓非子·難言篇】時稱詩書,道法往古,則見以爲誦。【註】誦,說舊事也。【王融·策秀才文】進講誦志,以沃朕心。【註】誦,言也。 又【正字通】怨謗亦曰誦。【左傳·襄四年】臧紇侵邾,敗于狐駘,國人誦之。又【晉語】惠公入,而背內外之賂。與人誦之,皆怨辭也。 又官名。【周禮·地官】誦訓。【鄭註】能訓說四方所誦習,及人所作爲久時事。 又鳥名。【山海經】開明南有誦鳥。 又通作訟。詳訟字註。 又叶侯容切,音慵。【詩·小雅】家父作誦,以究王訩。 又叶牆容切,音從。【楚辭·九辯】欲循道而平驅兮,又未知其所從。然中路而迷惑兮,自壓按而學誦。

与诵字有相同康熙笔画数的字

与诵字有相同简体笔画数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