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字的含义
頂字的解释
頂
- 五行:火
- 康熙笔画:11
- 拼音:dǐng
- 繁体:頂
- 笔画:11
- 部首:頁
頂字寓意
【頂】頂 dǐng 见“顶”。
頂字解释
【頂】[①][dǐng][《廣韻》都挺切,上迥,端。]“顶1”的繁体字。(1)人头的最上端。(2)物体的最上端或高处。(3)指顶棚或顶盖。(4)用头支承;戴。(5)指在头部装饰。(6)顶丧。旧俗出殡时主丧者在灵前头顶铭旌,持幡领路。(7)指顶子。(8)支撑;抵住;承担。(9)从下向上拱。(10)撑。引申为抵挡;撞击。(11)顶撞;以言行相逆。(12)围棋手法的术语。(13)接连;延续。(14)谓紧跟不舍。(15)对着;迎着。(16)抵;相当;配得上。(17)指转让或取得企业经营权或房屋租赁权。(18)泛指转让。(19)谓顶名代替。(20)到;达到。(21)拜,顶礼。(22)同“鼎”。(23)量词。多用作有顶器物的计量单位。(24)副词。表示程度。犹最,极。
頂字诗词来源
【頂】摩顶至足买片言,开胸沥胆取一顾。南梁·作者:吴均《行路难五首 其二》
孤峰绝顶万馀嶒,策杖攀萝渐渐登。初唐·作者:玄奘《题中岳山七言》
绝顶高峰路不分,岚烟长锁绿苔纹。唐·作者:萧翼《留题云门》
足下祥云五色捧,顶上飞仙歌万种。初唐·作者:王勃《观音大士神歌赞》
大圣大慈垂悯念,愿舒金手顶中摩。初唐·作者:王勃《观音大士神歌赞》
与君携手三山顶,如何冥寞九泉台。初唐·作者:刘希夷《北邙篇》
朝朝饮酒黄公垆,脱帽露顶争叫呼。盛唐·作者:李颀《别梁锽》
西山无草光已灭,东顶荧荧犹未绝。盛唐·作者:王泠然《夜光篇》
巨鳌莫戴三山去,我欲蓬莱顶上行。盛唐·作者:李白《怀仙歌》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盛唐·作者:李白《戏赠杜甫》
莺归树顶繁声转,雁去天边细影斜。唐·作者:陆翚《春日》
遂入天台华顶中,因见定光符昔梦。唐·作者:颜真卿《天台智者大师画赞》
二威灌顶诵师言,同禀思文龙树尊。唐·作者:颜真卿《天台智者大师画赞》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唐·作者:杜甫《饮中八仙歌》
东山高顶罗珍羞,下顾城郭销我忧。唐·作者:杜甫《陪王侍御同登东山最高顶宴姚通泉晚携酒泛江》
月峡瞿塘云作顶,乱石峥嵘俗无井。唐·作者:杜甫《引水》
朝瞻双顶青冥上,夜宿诸天色界中。唐·作者:钱起《夜宿灵台寺寄郎士元》
乍向天台宿华顶,秋宵一吟更清迥。唐·作者:皎然《戛铜碗为龙吟歌》
比屋生全受君赐,连营罢战赖君恩。唐·作者:皎然《武源行赠丘卿岑》
禅室遥看峰顶头,白云东去水长流。唐·作者:秦系《宿云门上方》
孤峰绝顶万馀嶒,策杖攀萝渐渐登。初唐·作者:玄奘《题中岳山七言》
绝顶高峰路不分,岚烟长锁绿苔纹。唐·作者:萧翼《留题云门》
足下祥云五色捧,顶上飞仙歌万种。初唐·作者:王勃《观音大士神歌赞》
大圣大慈垂悯念,愿舒金手顶中摩。初唐·作者:王勃《观音大士神歌赞》
与君携手三山顶,如何冥寞九泉台。初唐·作者:刘希夷《北邙篇》
朝朝饮酒黄公垆,脱帽露顶争叫呼。盛唐·作者:李颀《别梁锽》
西山无草光已灭,东顶荧荧犹未绝。盛唐·作者:王泠然《夜光篇》
巨鳌莫戴三山去,我欲蓬莱顶上行。盛唐·作者:李白《怀仙歌》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盛唐·作者:李白《戏赠杜甫》
莺归树顶繁声转,雁去天边细影斜。唐·作者:陆翚《春日》
遂入天台华顶中,因见定光符昔梦。唐·作者:颜真卿《天台智者大师画赞》
二威灌顶诵师言,同禀思文龙树尊。唐·作者:颜真卿《天台智者大师画赞》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唐·作者:杜甫《饮中八仙歌》
东山高顶罗珍羞,下顾城郭销我忧。唐·作者:杜甫《陪王侍御同登东山最高顶宴姚通泉晚携酒泛江》
月峡瞿塘云作顶,乱石峥嵘俗无井。唐·作者:杜甫《引水》
朝瞻双顶青冥上,夜宿诸天色界中。唐·作者:钱起《夜宿灵台寺寄郎士元》
乍向天台宿华顶,秋宵一吟更清迥。唐·作者:皎然《戛铜碗为龙吟歌》
比屋生全受君赐,连营罢战赖君恩。唐·作者:皎然《武源行赠丘卿岑》
禅室遥看峰顶头,白云东去水长流。唐·作者:秦系《宿云门上方》
頂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頂】【戌集下】【頁字部】 頂; 康熙笔画:11; 页码:页1399第02【唐韻】【集韻】【韻會】 都挺切,音鼎。【說文】顚也。【廣韻】頂 ,頭上。【揚子·方言】顚頂,上也。【易·大過】過涉滅頂。 籀作 。或作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