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字的含义
鼎字的解释
鼎
- 五行:火
- 康熙笔画:13
- 拼音:dǐng
- 繁体:鼎
- 笔画:12
- 部首:鼎
鼎字寓意
【鼎】鼎 dǐng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铜鼎。鼎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鼎镬。 锅:鼎罐。鼎锅。 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鼎彝。九鼎。定鼎。问鼎。鼎祚(国运)。 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对峙:鼎峙。鼎足之势。 大:鼎族。鼎臣。鼎力支持。 正当,正在:鼎盛(sh坣g )。
鼎字解释
【鼎】[①][dǐng][《廣韻》都挺切,上迥,端。]亦作“鐤1”。亦作“鼑1”。(1)古代炊器,又为盛熟牲之器。多用青铜或陶土制成。圆鼎两耳三足,方鼎两耳四足。盛行于商周。多用为宗庙的礼器和墓葬的明器。(2)相传夏禹铸九鼎,历商至周,为传国的重器。后遂以指代国家政权和帝位。(3)古时烹杀罪人的刑具。(4)炼丹煮药之器。(5)卦名之一。巽下离上,去故取新之象。(6)引申为更新。参见“鼎新革故”。(7)显赫,盛大。参见“鼎族”、“鼎貴”。(8)比喻三公、宰辅、重臣之位。(9)指地位和功名。(10)比喻三方并立之势。参见“鼎立”、“鼎足”。(11)最,顶。(12)量词。(13)副词。表示正在进行或正处于某种状态。相当于“正”、“正当”、“方”。参见“鼎盛”、“鼎來”。(14)姓。宋有鼎澧。见《奇姓通》。
鼎字诗词来源
【鼎】称乐太早绝鼎系。先秦·作者:无名氏《泗上谣》
三门鼎列推其乡。汉·作者:无名氏《张公神碑歌》
宝鼎见兮色纷缊,焕其炳兮被龙文。东汉·作者:班固《宝鼎诗》
力可扛鼎志干云。食如漏卮气如熏。西晋·作者:陆机《百年歌十首 其三》
四海鼎沸中山颓。惟有德人据三台。魏晋·作者:无名氏《大风谣》
或鼎或鼒宣九沸。南梁·作者:沈约《梁三朝雅乐歌十九首 其九 需雅》
负鼎言归启殷命。南梁·作者:沈约《梁三朝雅乐歌十九首 其十五》
洪鼎自爨匪劳薪。南梁·作者:沈约《梁三朝雅乐歌十九首 其十六》
谬参和鼎讲画一,鼎味参和臣多匮。南梁·作者:萧衍《清暑殿效柏梁体》
怀和则韎任并奏,功烈则钟鼎俱铭。北周·作者:庾信《周五声调曲二十四首 其十六》
金鼎发色正焜煌,灵祇炜烨摅景光。唐初·作者:李峤《汾阴行》
珠帘羽扇长寂寞,鼎湖龙髯安可攀。唐初·作者:李峤《汾阴行》
恭闻帝里生灵沼,应报明君鼎业新。唐·作者:姚崇《奉和圣制龙池篇》
先王定鼎山河固,宝命乘周万物新。初唐·作者:宋之问《龙门应制》
仙人六膳调神鼎,玉女三浆捧帝壶。初唐·作者:沈佺期《嵩山石淙侍宴应制》
铸鼎开岳造明堂,玉醴由来献寿觞。初唐·作者:李显《景龙四年正月五日移仗蓬莱宫御大明殿会吐蕃骑马之戏因重为柏梁体联句》
不借流膏助仙鼎,愿将桢干捧明君。唐·作者:张说《遥同蔡起居偃松篇》
锡鼎为传仙族在,泛槎还入海烟归。唐·作者:严向《送贺秘监归会稽诗》
业就功成见明主,击钟鼎食坐华堂。盛唐·作者:李颀《杂曲歌辞 缓歌行》
三门鼎列推其乡。汉·作者:无名氏《张公神碑歌》
宝鼎见兮色纷缊,焕其炳兮被龙文。东汉·作者:班固《宝鼎诗》
力可扛鼎志干云。食如漏卮气如熏。西晋·作者:陆机《百年歌十首 其三》
四海鼎沸中山颓。惟有德人据三台。魏晋·作者:无名氏《大风谣》
或鼎或鼒宣九沸。南梁·作者:沈约《梁三朝雅乐歌十九首 其九 需雅》
负鼎言归启殷命。南梁·作者:沈约《梁三朝雅乐歌十九首 其十五》
洪鼎自爨匪劳薪。南梁·作者:沈约《梁三朝雅乐歌十九首 其十六》
谬参和鼎讲画一,鼎味参和臣多匮。南梁·作者:萧衍《清暑殿效柏梁体》
怀和则韎任并奏,功烈则钟鼎俱铭。北周·作者:庾信《周五声调曲二十四首 其十六》
金鼎发色正焜煌,灵祇炜烨摅景光。唐初·作者:李峤《汾阴行》
珠帘羽扇长寂寞,鼎湖龙髯安可攀。唐初·作者:李峤《汾阴行》
恭闻帝里生灵沼,应报明君鼎业新。唐·作者:姚崇《奉和圣制龙池篇》
先王定鼎山河固,宝命乘周万物新。初唐·作者:宋之问《龙门应制》
仙人六膳调神鼎,玉女三浆捧帝壶。初唐·作者:沈佺期《嵩山石淙侍宴应制》
铸鼎开岳造明堂,玉醴由来献寿觞。初唐·作者:李显《景龙四年正月五日移仗蓬莱宫御大明殿会吐蕃骑马之戏因重为柏梁体联句》
不借流膏助仙鼎,愿将桢干捧明君。唐·作者:张说《遥同蔡起居偃松篇》
锡鼎为传仙族在,泛槎还入海烟归。唐·作者:严向《送贺秘监归会稽诗》
业就功成见明主,击钟鼎食坐华堂。盛唐·作者:李颀《杂曲歌辞 缓歌行》
鼎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鼎】【亥集下】【鼎字部】 鼎; 康熙笔画:13; 页码:页1525第08〔古文〕鼑【唐韻】【集韻】【韻會】 都挺切,音頂。【說文】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荆山之下。【玉篇】鼎,所以熟食器也。【左傳·宣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爲之備,使民知神姦,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周禮·天官·膳夫】王日一舉鼎,十有二物,皆有俎。【鄭註】鼎有十二,牢鼎九,陪鼎三。 又【周易卦名】巽下離上之卦。 又【正韻】鼎,當也。 又方也。【前漢·賈誼傳】天子春秋鼎盛。 又鼎鼎,大舒也。【禮·檀弓】喪事鼎鼎爾,則小人。【疏】形體寬慢也。 又周鼎,星名。見【步天歌】。 又湖名。【史記·封禪書】黃帝鑄鼎於荆山,後世因名其處爲鼎湖。 又州名。宋朗州攺鼎州。 又城門名。【後漢·郡國志】雒陽東城曰鼎門。【註】九鼎所後入。 又維舟曰鼎。【揚子·方言】維之謂之鼎。 又官名。【前漢·東方朔傳】夏育爲鼎官。【註】鼎官,今殿前舉鼎者也。 又姓。未將鼎澧。 又人名。【西京雜記】鼎,匡衡小名也。又【前漢·匡衡傳註】張晏曰:匡衡少時字鼎,長乃易字稚圭,世所傳衡與貢禹書,上言衡狀報,下言匡鼎白,知是字也。【又】無說詩匡鼎來。【註】服虔曰:鼎,猶言當也,若言匡且來也。○按服虔註誤。 又【前漢·賈捐之傳】捐之復短石顯。楊興曰:顯鼎貴。【註】如淳曰:言方且欲貴矣。鼎音釘。師古曰:讀如字。 又叶他經切,音汀。【左思·吳都賦】精若耀星,聲若雷霆。名藏於山經,形鏤於夏鼎。考證:〔【周禮·天官·膳夫】王旦舉。〕 謹按旦字乃日一二字之譌。謹照原文改爲王日一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