媧字的含义
媧字的解释
媧
- 五行:火
- 康熙笔画:12
- 拼音:wā
- 繁体:媧
- 笔画:11
- 部首:女
媧字寓意
【媧】媧 wā 见“娲”。
媧字解释
【媧】[①][wā][《廣韻》古蛙切,平佳,見。][《廣韻》古華切,平麻,見。]“娲1”的繁体字。女娲,神话传说中的女帝名。[②][guā]“蝸2”的被通假字。“娲2”的繁体字。庖娲,古代神话传说中女娲氏的别称。
媧字诗词来源
【媧】女娲鍊得五常气,变化成形补天地。唐·作者:罗公远《大还丹口诀》
娲皇补天残锦片,飞落人间为石砚。唐·作者:庄南杰《寄郑碏迭石砚歌》
苔壁娲皇炼来处,泐中修竹扫云霞。中唐·作者:卢元辅《游天竺寺》
舌头一寸生阳春,神农女娲愁不言。中唐·作者:张碧《鸿沟》
补天残片女娲抛,扑落禅门压地坳。唐·作者:姚合《天竺寺殿前立石》
女娲鍊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中唐·作者:李贺《李凭箜篌引》
丹穴饥儿笑风雨,娲皇碧玉星星语。唐·作者:陈陶《小笛弄》
女娲断足奠坤舆,怒身化作安吴嶂。唐·作者:吕从庆《献题金鳌山》
女娲罗裙长百尺,搭在湘江作山色。唐·作者:秦韬玉《句》
用时应不称娲皇,将去也堪随博望。唐末·作者:吴融《太湖石歌》
娲皇遗音寄玉笙,双成传得何凄清。唐·作者:王毂《吹笙引》
霖收傅说岩前雨,石陨娲皇补后天。北宋·作者:王禹偁《太师中书令魏国公册赠尚书令追封真定王赵挽歌 其六》
女娲补天天不疏,精卫填海海欲枯。北宋·作者:释道常《岩豅寺》
偶閒如到女娲天,深入何殊葛稚川。北宋·作者:余翼《诗二首 其一》
应望仙闾旧车道,倚天娲石篆昭回。北宋·作者:宋祁《张屯田知兖州》
花飞万里夺晓月,白石烂堆愁女娲。北宋·作者:梅尧臣《十二月十三日喜雪》
皆云女娲初锻鍊,融结一气凝精纯。北宋·作者:欧阳修《菱溪大石》
娲皇没后几多年,夏伏冬愆任自然。北宋·作者:李觏《正月二十日俗号天穿日以煎饼置屋上谓之补天感而为诗》
疑是娲皇功未全,漏泄银河斜界落。北宋·作者:陈襄《瀑布》
娲皇锻鍊补天石,天完馀石人间掷。宋·作者:杨杰《辟雍砚上胡先生》
娲皇补天残锦片,飞落人间为石砚。唐·作者:庄南杰《寄郑碏迭石砚歌》
苔壁娲皇炼来处,泐中修竹扫云霞。中唐·作者:卢元辅《游天竺寺》
舌头一寸生阳春,神农女娲愁不言。中唐·作者:张碧《鸿沟》
补天残片女娲抛,扑落禅门压地坳。唐·作者:姚合《天竺寺殿前立石》
女娲鍊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中唐·作者:李贺《李凭箜篌引》
丹穴饥儿笑风雨,娲皇碧玉星星语。唐·作者:陈陶《小笛弄》
女娲断足奠坤舆,怒身化作安吴嶂。唐·作者:吕从庆《献题金鳌山》
女娲罗裙长百尺,搭在湘江作山色。唐·作者:秦韬玉《句》
用时应不称娲皇,将去也堪随博望。唐末·作者:吴融《太湖石歌》
娲皇遗音寄玉笙,双成传得何凄清。唐·作者:王毂《吹笙引》
霖收傅说岩前雨,石陨娲皇补后天。北宋·作者:王禹偁《太师中书令魏国公册赠尚书令追封真定王赵挽歌 其六》
女娲补天天不疏,精卫填海海欲枯。北宋·作者:释道常《岩豅寺》
偶閒如到女娲天,深入何殊葛稚川。北宋·作者:余翼《诗二首 其一》
应望仙闾旧车道,倚天娲石篆昭回。北宋·作者:宋祁《张屯田知兖州》
花飞万里夺晓月,白石烂堆愁女娲。北宋·作者:梅尧臣《十二月十三日喜雪》
皆云女娲初锻鍊,融结一气凝精纯。北宋·作者:欧阳修《菱溪大石》
娲皇没后几多年,夏伏冬愆任自然。北宋·作者:李觏《正月二十日俗号天穿日以煎饼置屋上谓之补天感而为诗》
疑是娲皇功未全,漏泄银河斜界落。北宋·作者:陈襄《瀑布》
娲皇锻鍊补天石,天完馀石人间掷。宋·作者:杨杰《辟雍砚上胡先生》
媧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媧】【丑集下】【女字部】 媧; 康熙笔画:12; 页码:页267第28【廣韻】古蛙切【集韻】公蛙切, 音蝸。【說文】古神聖女,化萬物者也。 又女媧始制笙簧。【禮·明堂位】女媧之笙簧。【史記·五帝紀】女媧煉五色石補天。 又女媧山,在鄖陽竹山縣西,相傳煉石補天處。【王象之詩】女媧山下少人行, 谷雲深一鳥鳴。 又【廣韻】古華切【集韻】姑華切, 音瓜。義同。亦姓。 又【正字通】方音或讀作蛙。又作窩。義 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