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的含义

訛字的解释

  • 五行:
  • 康熙笔画:11
  • 拼音:é
  • 繁体:
  • 笔画:11
  • 部首:

訛字寓意

【訛】 é 见“讹”。

訛字解释

【訛】[①][é][《廣韻》五禾切,平戈,疑。]“讹1”的繁体字。“化4”的今字。亦作“譌1”。(1)亦作“譌”。虚假。(2)亦作“譌”。讹误;错谬。(3)亦作“譌”。怪异;怪诞。(4)亦作“譌”。妖言;谣言。(5)亦作“譌”。指徒歌;歌谣。(6)吓诈。(7)书法用语。(8)蛇的别名。(9)通“吪”。感化;改变。(10)通“吪”。行动;移动。

訛字诗词来源

【訛】火景方中南讹秩。靡草云黄含桃实。南齐·作者:谢朓《赤帝 其二》
嗟尔三犀不经济,缺讹只与长川逝。唐·作者:杜甫《石犀行》
陈仓石鼓又已讹,大小二篆生八分。唐·作者: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
石如鼓形数止十,风雨缺讹苔藓涩。中唐·作者:韦应物《石鼓歌》
荒泉坏简朱砂暗,古塔残经篆字讹。中唐·作者:王建《同于汝锡游降圣观》
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中唐·作者:韩愈《石鼓歌》
促舞跳趫筋节硬,繁辞变乱名字讹。中唐·作者: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 其八 骠国乐》
天意岂应容版乱,人心都改太凋讹。五代·作者:贯休《东阳罹乱后怀王慥使君五首 其二》
六朝图画战争多,最是陈宫计数讹。唐末至五代·作者:齐己《看金陵图》
只讹些子缘,应耗没多光。五代·作者:卢延让《句》
大道真风早晚还,妖讹成俗污乾坤。唐末至五代·作者:徐夤《寓题述怀》
曲江真宰国中讹,寻奏渔阳忽荷戈。唐末至五代·作者:徐夤《开元即事》
岩下年年自寝讹,生灵餐尽意如何。前蜀·作者:李浩弼《从幸秦川赋鸷兽诗》
心恨貌恭无定止,舌誇端正乱乖讹。北宋·作者:赵炅《逍遥咏 其十一》
若是金毛师子子,三千里外见淆讹。北宋·作者:释重显《颂一百则 其七十七》
糊饼?来犹不住,至今天下有淆讹。北宋·作者:释重显《颂一百则 其八十三》
掉臂论交俗久讹,夫君高意遏颓波。北宋·作者:宋庠《次韵和石学士见寄十首 其六》
既除太史来为尹,遂用非才往补讹。北宋·作者:梅尧臣《次韵和酬裴寺丞喜子修书》
书奇画妙了不识,讹传墨土能治疟。北宋·作者:梅尧臣《孙主簿惠上党寺壁胡霈然书墨迹一匣》
点画虽然未苦讹,霜侵风剥多皴理。北宋·作者:梅尧臣《欧阳永叔寄琅琊山李阳冰篆十八字并永叔诗一首欲予继作因成十四韵奉答》

訛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訛】【酉集上】【言字部】 訛; 康熙笔画:11; 页码:页1149第08【廣韻】五禾切【集韻】【韻會】【正韻】吾禾切, 音囮。【玉篇】與譌同。僞也,謬也,舛也。【詩·小雅】民之訛言,寧莫之懲。【傳】訛,僞也。【說文】【宋書·五行志】引《詩》 作譌言。 又【爾雅·釋詁】言也。【註】世以妖言爲訛。【前漢·翟方進傳】民人訛謠。【吳志·孫皓傳】妖訛橫興。 又【爾雅·釋言】化也。【書·堯典】平秩南訛。【傳】訛,化也。【史記·五帝紀】作南譌。【索隱】作南爲,謂所當爲之事也。【讀書通】又通作僞。【前漢·王莽傳】毎縣則薅,以勸南僞。【師古註】僞,讀曰訛。化也。 又【爾雅·釋詁】動也。【詩·小雅】或寢或訛。【傳】訛,動也。【韓詩】作譌。覺也。 又【集韻】通作吪。【詩·王風】尚寐無吪。【傳】吪,亦動也。本亦作訛。 又獸名。【神異經】西南荒中出訛獸,狀若兔,人面,能言,常欺人,言東而西,言惡而善。肉美,食之言不眞。一名誕。 又蛇名。【埤雅】恩平郡譜,蛇謂之訛。 又火名。【柳宗元·述舊言懷詩】訛火亟生煆。【註】野火也。【山海經】作譌火。 又姓。【唐書·南蠻傳】巂州新安城旁有六姓蠻,三曰訛蠻。【宋史·眞宗紀】夏國監軍訛勃囉。 又【集韻】牛何切,音莪。亦動也。

与訛字有相同康熙笔画数的字

与訛字有相同简体笔画数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