嗛字的含义
嗛字的解释
嗛
- 五行:
- 康熙笔画:13
- 拼音:qiǎn
- 繁体:嗛
- 笔画:13
- 部首:口
嗛字寓意
【嗛】嗛 xián 古同“衔”,用嘴含。 怀恨:“太后由此嗛嫣。” 嗛 qiàn 不足:“满则虑嗛。” 歉收:“一谷不升谓之嗛。” 嗛 qiè 满足。 快意。
嗛字解释
【嗛】[①][xián][《集韻》乎監切,平銜,匣。]亦作“咁2”。同“銜1”。(1)用嘴含物。(2)指以喙啄物。(3)怀恨。[②][qiǎn][《廣韻》苦簟切,上忝,溪。]猿猴、鼸鼠之类的颊囊。[③][qiān][《集韻》苦兼切,平沾,溪。]通“謙1”。谦虚。[④][qiàn]通“歉1”。“2”的被通假字。(1)歉收。(2)食尽。(3)不足,空乏。(4)指不满足。(5)小。参见“嗛4嗛”。[⑤][qiè][《集韻》詰叶切,入帖,溪。]通“慊3”。满足;快意。
嗛字诗词来源
【嗛】空生也解通消息,花雨岩前鸟不嗛。北宋·作者:释道楷《妙唱不干舌偈》
小儒坐耗大官食,羞学饥猿嗛两颐。北宋·作者:刘弇《次韵奉酬邵美中奉议示同舍》
君不见齐公夜半意不嗛,易牙煎熬燔炙和调五味而进之。宋·作者:李纲《煨芋》
何如小住共一尊,山藜野芋分猿嗛。南宋·作者:陆游《访隐者不遇》
酒醒不嗛更咀嚼,风味谁知能疗饥。明·作者:金宗直《和克己馈西菰韵。兼叙昨日林下之欢。九月二十五日也 其二》
下除饥鹊争嗛雪,出穴微蜂特傍人。明·作者:李梦阳《戊寅立春庭前桃树二首 其一》
他日可能忘父友,莫因下拜嗛文渊。明·作者:归有光《赠俞公子》
龙须华席鸲鹆研,绨袍嗛嗛不可忘。明末清初·作者:施闰章《今日行留别王伟树廉使》
嗛嗛寸心两不忘,共采春华佩秋实。明末清初·作者:施闰章《送耦长归宣城》
嫫母妒情因妒色,青蝇嗛死讵嗛生。明末清初·作者:王夫之《广遣兴五十八首 其七》
叹息犹龙人独远,蹉跎执雉意徒嗛。清·作者:彭孙遹《寄寿柏乡相国》
匆匆人事促轻别,欲去暂止嗛清谈。清初·作者:查慎行《吴门喜晤梁药亭》
才全学富心益细,一嗛四益无骄盈。清·作者:钱大昕《题冯巽泉太守秋缸补读图》
潮平鱼婢嗛嗛食,涎篆蜗生廓廓开。清·作者:黎简《绿苔》
鲈鲙嗛嗛故乡食,可如东井野鱼肥。清·作者:黎简《闻石帆将归》
小儒坐耗大官食,羞学饥猿嗛两颐。北宋·作者:刘弇《次韵奉酬邵美中奉议示同舍》
君不见齐公夜半意不嗛,易牙煎熬燔炙和调五味而进之。宋·作者:李纲《煨芋》
何如小住共一尊,山藜野芋分猿嗛。南宋·作者:陆游《访隐者不遇》
酒醒不嗛更咀嚼,风味谁知能疗饥。明·作者:金宗直《和克己馈西菰韵。兼叙昨日林下之欢。九月二十五日也 其二》
下除饥鹊争嗛雪,出穴微蜂特傍人。明·作者:李梦阳《戊寅立春庭前桃树二首 其一》
他日可能忘父友,莫因下拜嗛文渊。明·作者:归有光《赠俞公子》
龙须华席鸲鹆研,绨袍嗛嗛不可忘。明末清初·作者:施闰章《今日行留别王伟树廉使》
嗛嗛寸心两不忘,共采春华佩秋实。明末清初·作者:施闰章《送耦长归宣城》
嫫母妒情因妒色,青蝇嗛死讵嗛生。明末清初·作者:王夫之《广遣兴五十八首 其七》
叹息犹龙人独远,蹉跎执雉意徒嗛。清·作者:彭孙遹《寄寿柏乡相国》
匆匆人事促轻别,欲去暂止嗛清谈。清初·作者:查慎行《吴门喜晤梁药亭》
才全学富心益细,一嗛四益无骄盈。清·作者:钱大昕《题冯巽泉太守秋缸补读图》
潮平鱼婢嗛嗛食,涎篆蜗生廓廓开。清·作者:黎简《绿苔》
鲈鲙嗛嗛故乡食,可如东井野鱼肥。清·作者:黎简《闻石帆将归》
嗛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嗛】【丑集上】【口字部】 嗛; 康熙笔画:13; 页码:页203第05【廣韻】【集韻】【韻會】【正韻】 苦蕈切,音歉。【廣韻】猿藏食處。【爾雅·釋獸】寓鼠曰嗛。【註】頰裏貯食處。寓謂獮猴之類,寄寓木上。 又【正韻】與歉同。【穀梁傳·襄二十四年】一穀不升謂之嗛。【註】嗛,不足貌。【釋文】去簟反。【呂氏春秋】天固有衰嗛廢伏。 又【晉語】嗛嗛之德。【註】嗛嗛,猶小小也。口玷切。或作謙。 又【集韻】下忝切,音鼸。鳥獸頰貯食。 又【唐韻】戸監切【集韻】乎監切, 音銜。【說文】口有所銜也。【史記·大宛傳】昆莫生棄于野,鳥嗛肉蜚其上。【註】嗛音銜。【集韻】或作咁。 又與銜同,猶恨也。【史記·外戚世家】景帝恚心嗛之,而未發也。【註】嗛音銜,漢書作銜。 又【管子·弟子職】唯嗛之視,同嗛以齒。【註】食盡曰嗛。齒,類也,謂食盡者,則以其所盡之類而進。劉績曰:齒,次序也,如菜肉同盡則先益菜,後益肉也。 又【集韻】【正韻】 苦兼切。與謙同。【前漢·藝文志】易之嗛嗛。【註】師古曰:嗛與謙同。又【尹翁歸傳】溫良嗛退。【莊子·齊物論】大廉不嗛。【註】至足者,物之去來,非我也,故無所容其嗛盈。 又【集韻】詰叶切,音愜。本作慊,足也。【莊子·盜跖篇】口嗛于芻豢醪醴之味。【荀子·非十二子篇】嗛然而終日不言。【戰國策】膳啗之嗛于口。【註】嗛,愜也。【又】齊桓公夜半不嗛。【註】嗛,快也,苦劫反。一云言不善食,苦簟反。【史記·文帝紀】天下人民,未有嗛志。【註】不滿之意。【漢書】作 。考證:〔【穀梁傳·襄二十四年】穀不升謂之嗛。〕 謹照原文穀字上增一字。〔【戰國策】膳喢之嗛于口。〕 謹照原文喢改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