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字的含义
诗字的解释
诗
- 五行:金
- 康熙笔画:13
- 拼音:shī
- 繁体:詩
- 笔画:8
- 部首:讠
诗字寓意
【诗】诗 (詩) shī 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诗歌。诗话(a.评论诗人、诗歌、诗派以及记录诗人议论、行事的著作;b.古代说唱艺术的一种)。诗集。诗剧。诗篇。诗人。诗章。诗史。吟诗。 中国古书名,《诗经》的简称。
诗字解释
【诗】[①][shī][《廣韻》書之切,平之,書。]“诗1”的繁体字。(1)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最初诗可以唱咏。(2)指《诗经》。(3)诵诗;题诗;作诗。(4)比喻美妙而富于生活情趣或能引发人强烈感情的事物。(5)记录;记载。(6)同“邿”。(7)捧持。(8)接续;继承。
诗字诗词来源
【诗】撞钟伐鼓声中诗。宗室广大日益滋。西汉·作者:刘彻《柏梁诗》
宴处从容观诗书,山鸟群鸣我心怀。西汉·作者:刘向《七言》
展诗清歌聊自宽。曹魏·作者:曹丕《燕歌行二首 其二》
自卫反鲁删诗书。南梁·作者:沈约《梁三朝雅乐歌十九首 其十一》
见上客兮心历乱,送短诗兮怀长叹。南梁·作者:江淹《诗》
在心曰志发言诗,声成于文被管丝。南北朝·作者:无名氏《宋泰始歌舞曲十二首 其十二 白纻篇大雅》
多奇多能祖孝徵,能赋能诗裴让之。南北朝·作者:无名氏《省中为祖珽裴让之语》
绫中转蹑成离鹄,锦上回文作别诗。南北朝·作者:萧诠《赋得婀娜当轩织诗》
适言新作作纨诗。谁悟今成织素辞。南梁·作者:萧绎《春别应令诗四首 其三》
路远寄诗空织锦,宵长梦返欲惊魂。陈朝·作者:张正见《赋得佳期竟不归诗》
偏著故人织素诗,愿奏秦声采莲调。陈朝·作者:江总《内殿赋新诗》
欲题芍药诗不成,来采芙蓉花已散。陈朝·作者:江总《宛转歌》
忽闻八字超诗境,不借丹躯舍此山。初唐·作者:玄奘《题半偈舍身山》
柏梁赋诗高宴罢,诏书法驾幸河东。唐初·作者:李峤《汾阴行》
飞云阁上春应至,明月楼中夜未央。初唐·作者:元万顷《奉和春日二首 其一》
柏舟之诗王蠋语,千古芳名耀青史。初唐·作者:陈元光《忠烈操》
诗堪记室妒风流,画与将军作勍敌。盛唐·作者:李颀《咏张諲山水》
柏梁赋诗不及宴,长楸走马谁相数。盛唐·作者:李颀《放歌行荅从弟墨卿》
鹖冠葛屦无名位,博弈赋诗聊遣意。盛唐·作者:李颀《同张员外諲詶荅之作》
新诗乐府唱堪愁,御妓应传鳷鹊楼。盛唐·作者:李颀《送康洽入京进乐府歌》
宴处从容观诗书,山鸟群鸣我心怀。西汉·作者:刘向《七言》
展诗清歌聊自宽。曹魏·作者:曹丕《燕歌行二首 其二》
自卫反鲁删诗书。南梁·作者:沈约《梁三朝雅乐歌十九首 其十一》
见上客兮心历乱,送短诗兮怀长叹。南梁·作者:江淹《诗》
在心曰志发言诗,声成于文被管丝。南北朝·作者:无名氏《宋泰始歌舞曲十二首 其十二 白纻篇大雅》
多奇多能祖孝徵,能赋能诗裴让之。南北朝·作者:无名氏《省中为祖珽裴让之语》
绫中转蹑成离鹄,锦上回文作别诗。南北朝·作者:萧诠《赋得婀娜当轩织诗》
适言新作作纨诗。谁悟今成织素辞。南梁·作者:萧绎《春别应令诗四首 其三》
路远寄诗空织锦,宵长梦返欲惊魂。陈朝·作者:张正见《赋得佳期竟不归诗》
偏著故人织素诗,愿奏秦声采莲调。陈朝·作者:江总《内殿赋新诗》
欲题芍药诗不成,来采芙蓉花已散。陈朝·作者:江总《宛转歌》
忽闻八字超诗境,不借丹躯舍此山。初唐·作者:玄奘《题半偈舍身山》
柏梁赋诗高宴罢,诏书法驾幸河东。唐初·作者:李峤《汾阴行》
飞云阁上春应至,明月楼中夜未央。初唐·作者:元万顷《奉和春日二首 其一》
柏舟之诗王蠋语,千古芳名耀青史。初唐·作者:陈元光《忠烈操》
诗堪记室妒风流,画与将军作勍敌。盛唐·作者:李颀《咏张諲山水》
柏梁赋诗不及宴,长楸走马谁相数。盛唐·作者:李颀《放歌行荅从弟墨卿》
鹖冠葛屦无名位,博弈赋诗聊遣意。盛唐·作者:李颀《同张员外諲詶荅之作》
新诗乐府唱堪愁,御妓应传鳷鹊楼。盛唐·作者:李颀《送康洽入京进乐府歌》
诗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诗】【酉集上】【言字部】 詩; 康熙笔画:13; 页码:页1188第18〔古文〕 【唐韻】書之切【集韻】【韻會】【正韻】申之切, 始平聲。【說文】志也。【釋名】之也,志之所之也。【書·舜典】詩言志。【傳】心之所之謂之志。心有所之,必形于言,故曰詩言志。【詩·國風·關雎序】在心爲志,發言爲詩。【前漢·藝文志】誦其言,謂之詩。【舊唐書·經籍志】詩以紀興衰誦歡。 又六詩。【周禮·春官·大師】敎六詩。【疏】按詩上下惟有風雅頌是詩之名也。三者之中有比賦興,故總謂之六詩。【鄭康成·六藝論】詩,絃歌諷諭之聲也。朱子曰:風雅頌,聲樂部分之名。賦比興,則所以制作風雅頌之體也。 又樂章也。【荀子·勸學篇】詩者,中聲之所止也。【註】詩謂樂章,所以節聲音,至乎中而止,不使流淫也。 又【類篇】承也,持也。【禮·內則】國君世子生三日,卜士負之,吉者宿齊,朝服寢門外,詩負之。【註】詩之言承也。【疏】《詩含神霧》云:詩者,持也。以手維持,則承奉之義,謂以手承下而抱負之。 又姓。【後漢·南蠻傳】詩索,交阯朱 人。 又【字彙補】讀作誅。【荀子·王制篇】修憲令,審詩商。【註】詩商,當爲誅賞。【樂論篇】作審誅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