谕字的含义
谕字的解释
谕
- 五行:金
- 康熙笔画:16
- 拼音:yù
- 繁体:諭
- 笔画:11
- 部首:讠
谕字寓意
【谕】谕 (諭) yù 告诉,使人知道(一般用于上对下):面谕。手谕。谕旨。晓谕。 明白,古同“喻”,明白,理解。 古同“喻”,比方。
谕字解释
【谕】[①][yù][《廣韻》羊戍切,去遇,以。]“愉2”的被通假字。“谕1”的繁体字。(1)告晓;告知。(2)告谢。(3)教导;教诲。(4)指告诫的言辞。(5)旧指上对下的文告或指示。亦特指皇帝的诏令。(6)学官名。即教谕。宋代在都城设立的小学和武学中始置教谕,元、明、清县学皆有此官,掌文庙祭祀和训诲所属生员。(7)明白;领会。(8)表明;显示。(9)比喻;比拟。(10)姓。晋有谕归,见《通志·氏族五》。
谕字诗词来源
【谕】司空淑人频劝谕,英雄死义无求生。初唐·作者:陈元光《候夜行师七唱 其一》
宣谕生灵真重任,回轩应问石渠郎。中唐·作者:杨巨源《送裴中丞出使》
已取贝多翻半字,还将阳燄谕三身。中唐·作者:权德舆《酬灵彻上人以诗代书见寄》
䌽笔谕戎矜倚马,华堂留客看惊鸿。中唐·作者:刘禹锡《酬窦员外郡斋宴客偶命柘枝因见寄兼呈张十一院长元九侍御》
诚由陛下休明德,亦赖微臣诱谕功。唐·作者:白居易《新乐府 蛮子朝 刺将骄而相备位也》
若求兴谕规刺言,万句千章无一字。唐·作者:白居易《新乐府 采诗官 监前王乱亡之由也》
转将深意谕旁人,缉缀瑕疵遣潜说。中唐·作者:元稹《乐府古题序 苦乐相倚曲》
广开慈谕示因缘。唐·作者:敦煌曲子《百岁篇 其六 缁门十首》
君王若悟治安论,安史何人敢弄兵。唐·作者:杜牧《咏歌圣德远怀天宝因题关亭长句四韵》
若把重门谕玄寂,何妨善闭却无关。唐·作者:方干《题澄圣塔院上方》
才谕危亡书半幅,便思父母泪双垂。五代·作者:贯休《贺郑使君》
贪怜璧马迷香饵,肯信之奇谕齿寒。唐末·作者:周昙《春秋战国门 宫之奇》
知来秘法谕恒沙,须是铅开汞上花。北宋·作者:赵炅《逍遥咏 其十九》
万象都来皆备数,千言譬谕了然通。北宋·作者:赵炅《逍遥咏 其九》
倍加慰谕愿登先,悦随容易能如此。北宋·作者:赵炅《缘识 其四十三》
已惭谕蜀词章劣,仍恨游梁价望疏。北宋·作者:李至《再献五章奉资一笑 其二》
鬻文谋食机心尽,试为劳生谕炙鸮。北宋·作者:宋庠《赠石龙赵山人》
且谕汉家绥抚厚,莫言湘守事权轻。北宋·作者:梅尧臣《送邵郎中知潭州》
始曰子知今则否,固亦未能无谕焉。北宋·作者:梅尧臣《答裴送序意》
恐子未谕我此意,把笔慨叹临长川。北宋·作者:梅尧臣《答裴送序意》
宣谕生灵真重任,回轩应问石渠郎。中唐·作者:杨巨源《送裴中丞出使》
已取贝多翻半字,还将阳燄谕三身。中唐·作者:权德舆《酬灵彻上人以诗代书见寄》
䌽笔谕戎矜倚马,华堂留客看惊鸿。中唐·作者:刘禹锡《酬窦员外郡斋宴客偶命柘枝因见寄兼呈张十一院长元九侍御》
诚由陛下休明德,亦赖微臣诱谕功。唐·作者:白居易《新乐府 蛮子朝 刺将骄而相备位也》
若求兴谕规刺言,万句千章无一字。唐·作者:白居易《新乐府 采诗官 监前王乱亡之由也》
转将深意谕旁人,缉缀瑕疵遣潜说。中唐·作者:元稹《乐府古题序 苦乐相倚曲》
广开慈谕示因缘。唐·作者:敦煌曲子《百岁篇 其六 缁门十首》
君王若悟治安论,安史何人敢弄兵。唐·作者:杜牧《咏歌圣德远怀天宝因题关亭长句四韵》
若把重门谕玄寂,何妨善闭却无关。唐·作者:方干《题澄圣塔院上方》
才谕危亡书半幅,便思父母泪双垂。五代·作者:贯休《贺郑使君》
贪怜璧马迷香饵,肯信之奇谕齿寒。唐末·作者:周昙《春秋战国门 宫之奇》
知来秘法谕恒沙,须是铅开汞上花。北宋·作者:赵炅《逍遥咏 其十九》
万象都来皆备数,千言譬谕了然通。北宋·作者:赵炅《逍遥咏 其九》
倍加慰谕愿登先,悦随容易能如此。北宋·作者:赵炅《缘识 其四十三》
已惭谕蜀词章劣,仍恨游梁价望疏。北宋·作者:李至《再献五章奉资一笑 其二》
鬻文谋食机心尽,试为劳生谕炙鸮。北宋·作者:宋庠《赠石龙赵山人》
且谕汉家绥抚厚,莫言湘守事权轻。北宋·作者:梅尧臣《送邵郎中知潭州》
始曰子知今则否,固亦未能无谕焉。北宋·作者:梅尧臣《答裴送序意》
恐子未谕我此意,把笔慨叹临长川。北宋·作者:梅尧臣《答裴送序意》
谕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谕】【酉集上】【言字部】 諭; 康熙笔画:16; 页码:页1188第18【唐韻】羊戍切【集韻】【韻會】兪戍切, 音裕。【說文】告也。【類篇】曉也。【韻會】及其未悟,告之使曉。【穀梁傳·桓六年】修敎明諭國道也。【禮·祭義】諭其志意。【疏】使祝官啓告鬼神,曉諭鬼神以志意。【周禮·秋官】訝士掌四方之獄訟,諭罪 于邦國。【註】告曉以麗罪,及制 之本意。【疏】諭爲曉,故曰告曉。【戰國策】寡人諭矣。【註】諭,曉也。【呂覽·離謂篇】言者以諭意也。【淮南子·主術訓】衰絰菅屨,辟踴哭泣,所以諭哀也。【註】諭,明也。 又【玉篇】譬諭也。【前漢·賈誼傳】誼追傷屈原,因以自諭。【師古註】諭,譬也。 又【廣雅】諫也。 又官名。【唐書·百官志】有左右諭德。 又縣名。【晉書·地理志】新諭縣,屬荆州安成郡,吳置。【唐書·地理志】招諭縣,屬錦州,垂拱三年置。 又姓。【廣韻】東晉有諭歸,豫章人,撰《西河記》。何承天云:音樹。 又【玉篇】他口切,偸上聲。誘也。 【集韻】或作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