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的含义

囁字的解释

  • 五行:
  • 康熙笔画:21
  • 拼音:niè
  • 繁体:
  • 笔画:21
  • 部首:

囁字寓意

【囁】 niè 见“嗫”。

囁字解释

【囁】[①][niè][《廣韻》而涉切,入葉,日。][《廣韻》之涉切,入葉,章。]“嗫1”的繁体字。(1)附耳小语。(2)说话吞吞吐吐。(3)多言。参见“”。(4)口动貌。参见“唲”。

囁字诗词来源

【囁】䙰褷正重新开柳,呫嗫难通乍啭莺。唐·作者:皮日休《偶留羊振文先辈及一二文友小饮日休以眼病初平不敢饮酒遣侍密欢因成四韵》
副本能传幸一观,口诵舌摇徒嗫嗫。北宋·作者:梅尧臣《次韵奉和永叔谢王尚书惠牡丹》
感公意厚不知报,墨笔淋漓口徒嗫。北宋·作者:欧阳修《谢观文王尚书惠西京牡丹》
诗人嗫嗫常多难,儒者凄凄久讳穷。北宋·作者:苏颂《元丰己未三院东阁作 其四 己未九月予赴鞫御史闻子瞻先已被系予昼居三院东阁而子瞻在知杂南庑才隔一垣不得通音息因作诗四篇以为异日相遇一噱之资耳》
口吻嗫嚅言嗢咿,称别状类顾东西。北宋·作者:王令《古庙》
仰嗫佳人露犹湿,偷衔啼鸟语尤娇。北宋·作者:苏辙《食樱笋二首 其一》
嗫嚅欲吐新奇词,岂亦有虎来护持。北宋·作者:孔武仲《谒苏子瞻因寄》
新诗几幅起秋风,使我静观但嚅嗫。北宋·作者:李复《依韵答胡直孺》
久知趋向合饥寒,正藉文章漫嚅嗫。北宋·作者:张耒《赴亳州教官次韵和中书钱舍人及亳州守晁美叔见赠》
饥喉冻噤谁与解,正藉醺酣得嚅嗫。北宋·作者:张耒《对雪呈仲车》
东山掩鼻直可人,庸肯嗫嚅论不偶。北宋·作者:毛滂《和郭倅见寄》
先生晓开城旦书,坐与老农相嗫嚅。北宋·作者:毛滂《仆性懒慢喜睡而吏事亦早休因得遂其欲琳老数语仆曰当屈伸步趋以散郁滞乃以诗送白术或云饵术能长生绝谷致神仙苟未至尚能耐寒暑其骨健轻难老傥然则仆异时芒屦布裘步寻此老于径山之上尔》
生日寿公宁免俗,强复嗫嚅空可鄙。北宋·作者:毛滂《元度生日》
异时风流贵公子,喜悦藏珍令口嗫。宋·作者:葛胜仲《试建溪新茶次元述韵》
但将诗酒乐重阳,呫嗫深嫌程不识。宋·作者:葛胜仲《再和庆善》
且宽是事饮此醑,逢人但作巩嗫嚅。北宋·作者:谢薖《喜汪叔野见过》
纵横图史照屋壁,呫嗫诗骚从稚乳。北宋·作者:蔡肇《和文潜初伏大雨戏呈无咎》
气凌俗子旁若无,偶坐时闻窃嚅嗫。宋·作者:韩驹《至国门闻苏文饶将出都戏赠长句兼简其兄世美》

囁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囁】【丑集上】【口字部】 囁; 康熙笔画:21; 页码:页214第31【廣韻】之涉切【集韻】質涉切, 音讋。【玉篇】口無節也。 又【廣韻】口動也。 又【玉篇】私罵也。 又【廣韻】而涉切【集韻】日涉切, 音 。【玉篇】囁嚅,多言也。【廣韻】口動。 又呫囁,詳前呫字註。 【集韻】本作讘。同喦。

与囁字有相同康熙笔画数的字

与囁字有相同简体笔画数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