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的含义

湓字的解释

  • 五行:
  • 康熙笔画:13
  • 拼音:pén
  • 繁体:
  • 笔画:12
  • 部首:

湓字寓意

【湓】 pén 〔水〕今中国江西省龙开河的古称。 水等向上涌:河水溢。热血涌。

湓字解释

【湓】[①][pén][《廣韻》薄奔切,平魂,並。](1)水涌溢。参见“溢”。(2)水名。一名浦或江。今名龙开河。源出江西省瑞昌县西清山,东流经九江,名浦港,北流入长江。[②][pèn][《廣韻》普悶切,去慁,滂。]见“2流”。

湓字诗词来源

【湓】浔阳北望鸿雁回,湓水东流客心醉。盛唐·作者:李颀《送从弟游江淮兼谒鄱阳刘太守》
青草瘴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盛唐·作者:王维《送杨少府贬郴州》
若说湓城杨司马,知君望国有新诗。中唐·作者:卢纶《送杨皞东归》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中唐·作者:杨巨源《寄江州白司马》
湓浦成中为上佐,炉峰寺后著幽居。中唐·作者:张籍《寄白二十二舍人》
非是湓城旧司马,水曹何事与新诗。中唐·作者:刘禹锡《酬窦员外使君寒食日途次松滋渡先寄示四韵》
浔阳欲到思无穷,庾亮楼南湓口东。唐·作者:白居易《初到江州》
别后双鱼难定寄,近来潮不到湓城。唐·作者:白居易《送客之湖南》
腊后冰生覆湓水,夜来云闇失庐山。唐·作者:白居易《南浦岁暮对酒送王十五归京》
炉烟岂异终南色,湓草宁殊渭北春。唐·作者:白居易《九江春望》
独有不眠不醉客,经春冷坐古湓城。唐·作者:白居易《浔阳春三首 春来》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唐·作者: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唐·作者:白居易《梦微之》
忧人何处可消忧,碧瓮红栏湓水头。唐·作者:白居易《题崔使君新楼》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唐·作者:白居易《琵琶行》
湓城但听山魈语,巴峡唯闻杜鹃哭。唐·作者:白居易《霓裳羽衣歌》
迎愁湓浦登城望,西见荆门积水来。中唐·作者:杨凭《早发湘中》
湓城万里隔巴庸,纻薄绨轻共一封。中唐·作者:元稹《酬乐天得稹所寄纻丝布白轻庸制成衣服以诗报之》
又到钟陵知务大,还浮湓浦属秋新。中唐·作者:贾岛《送刘侍御重使江西》
帆背夕阳湓水阔,棹经沧海甑山遥。唐·作者:许浑《送前东阳于明府由鄂渚归故林》

湓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湓】【巳集上】【水字部】 湓; 康熙笔画:13; 页码:页636第32【廣韻】【韻會】【正韻】蒲奔切【集韻】步奔切, 音盆。水名。【地理通釋】潯陽縣,本湓城。【唐志】江州有湓城戍。【何晏·九江志】靑湓山有井,形如盆,因號湓水,城曰湓城,浦曰湓浦,江州故有湓江。一曰水涌也。【前漢·溝洫志】河水湓溢。 又【廣韻】【集韻】【正韻】 普悶切,音噴。【蒼頡篇】湓,水聲也。【郭璞·江賦】湓流雷煦而電激。 又【廣韻】【集韻】【韻會】 蒲悶切,音坌。義同。 又【博雅】漬也。亦作盆。【通雅】湓溢,滿起也。 又【集韻】芳問切,音瀵。義同。或作 。

与湓字同音的字

与湓字有相同康熙笔画数的字

与湓字有相同简体笔画数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