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的含义

棨字的解释

  • 五行:
  • 康熙笔画:12
  • 拼音:
  • 繁体:
  • 笔画:12
  • 部首:

棨字寓意

【棨】 qǐ 古代用木头做的一种通行证,略似戟形:信。 古代官吏出行的一种仪仗,木制,形状似戟:戟。

棨字解释

【棨】[①][qǐ][《廣韻》康禮切,上薺,溪。]亦作“綮1”。(1)古代用木制成的符信,出入关津时用作凭证。(2)有缯衣的戟。为古代官吏出行时用作前导的一种仪仗。(3)制茶用具。(4)指用穿茶。

棨字诗词来源

【棨】汝曹又宜列土食,身使门户多旌棨。唐·作者:杜甫《狄明府》
朱架早朝立剑戟,绿槐残雨看张油。中唐·作者:王建《送裴相公上太原》
郊无戎马郡无事,门有棨戟腰有章。唐·作者:白居易《九日宴集醉题郡楼兼呈周殷二判官》
朱户昨经新棨戟,风帆常觉恋箪瓢。唐·作者:卢肇《除歙州途中寄座主王侍郎》
不隔红尘趋棨戟,只拖珠履赴尊罍。唐末至五代·作者:齐己《贺孙支使郎中迁居》
家绪旧传三棨贵,将材元蕴万人雄。北宋·作者:黄垍《送钤辖馆使王公》
邻邦饷劳迎旌棨,乐榭歌欢散䌽缣。北宋·作者:赵抃《次韵前人见赠》
坐观棨戟惭无状,归扫松楸恨未能。北宋·作者:文同《寒食书事感怀》
旌旗在列千馀骑,棨戟遥临十一州。北宋·作者:苏颂《和北游》
何须棨戟荣归路,自有旂常载旧勋。北宋·作者:苏颂《开府潞公太师得谢西归谨赋七言四韵诗五首拜送 其五》
为感千秋森棨戟,不知何处是蓬莱。北宋·作者:曹仁海《和王微之使君齐山怀古韵》
惟思旌棨趋严召,双剑西南望落晖。北宋·作者:冯山《和东川吴几复辨叔朝议见寄》
已借寒光摇棨戟,莫辞欢赏费瓶罍。北宋·作者:冯山《和清晖亭》
正须眼底去泾渭,便自胸中无棨戟。宋·作者:吕本中《和赵承之》
屏风隔坐方调燮,棨戟前驱遽远征。宋·作者:李正民《闻吕丞相还朝 其二》
李棨那能说诗兴,嗣宗端复叹途穷。宋·作者:邓深《次韵答陈仲思 其一》
棨戟前驱留住月,笙箫后备带行春。南宋·作者:范成大《次韵太守出郊》
彼美人兮楼楚都,身亲棨戟俯江湖。南宋·作者:周必大《寄题江陵抚干胡仲方官舍信美楼 其一》
始知盛德天所亲,于门棨戟高拂云。宋·作者:赵善括《谢葛守诗轴》
三见纶音传诏玺,六看棨信到耕锄。南宋·作者:岳珂《庚子三月二十七日又易守当涂四月十一日发辞免之牍书怀成二唐律 其二》

棨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棨】【辰集中】【木字部】 棨; 康熙笔画:12; 页码:页534第02【唐韻】【韻會】康禮切【集韻】遣禮切【正韻】祛禮切, 音啓。【說文】傳信也。【韻會】形如戟,有旛,書之,吏執爲信。【後漢·竇武傳】取棨信,閉諸禁門。【前漢·文帝紀註】棨者,刻木爲合符也。 又【玉篇】兵攔也。【前漢·匈奴傳】有衣之戟曰棨。【師古曰】以赤黑繒爲之。【崔豹·古今註】棨戟,殳之遺象也。前驅之器,以木爲之。後世以赤油韜之,謂之油戟,亦謂之棨戟,王公以下通用之以前驅。

与棨字同五行属的字

    与棨字有相同康熙笔画数的字

    与棨字有相同简体笔画数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