氐字的含义
氐字的解释
氐
- 五行:火
- 康熙笔画:5
- 拼音:dǐ
- 繁体:氐
- 笔画:5
- 部首:氏
氐字寓意
【氐】氐 dī 中国古代民族,居住在今西北一带,东晋时建立过前秦、后凉。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氐 dǐ 根本。
氐字解释
【氐】[①][dī][《廣韻》都奚切,平齊,端。](1)头向下垂。参见“氐首”。(2)低;低廉。参见“氐賤”。(3)我国古代民族。居住在今西北一带。东晋时建立过前秦、後凉。参见“氐羌”。(4)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参见“氐宿”。[②][dǐ][《集韻》典禮切,上薺,端。](1)树根。(2)本,根本。(3)至;抵达。(4)见“大氐”。(5)见“氐2惆”。
氐字诗词来源
【氐】氐,四星似斗侧量米。唐·作者:王希明《丹元子步天歌 其三 东方七宿》
天乳氐上黑一星,世人不识称无名。唐·作者:王希明《丹元子步天歌 其三 东方七宿》
氐下众星骑官出,骑官之众二十七。唐·作者:王希明《丹元子步天歌 其三 东方七宿》
三三相连十欠一,阵车氐下骑官次,骑官下三车骑位。唐·作者:王希明《丹元子步天歌 其三 东方七宿》
徒行抱印入陇氐,乞食夷落何崎岖。北宋·作者:王禹偁《还杨遂蜀中集》
二年孟春果来寇,高奴城下皆氐羌。北宋·作者:梅尧臣《寄永兴招讨夏太尉》
人情多为虚名怯,鹤唳风声走老氐。北宋·作者:张方平《兴州长举县西二十里阁道立表曰飞石阁告往来者急度勿停予赴益部兴州将吏来迎皆至长举因访老吏飞石之状云昔尝有之亦飘风暴雨之时也予望山顶皆已垦耕而行人熟虚名至是皆驰过因成一绝》
青松苒苒门前道,根氐坚牢颜色好。北宋·作者:蔡襄《圣泉寺松径》
传闻交州初陆梁,东连五溪西氐羌。北宋·作者:黄庭坚《和谢公定征南谣》
药材根氐罹斸掘,蜜虫夺房抱饥渴。北宋·作者:黄庭坚《二十八宿歌赠别无咎》
转蓬无氐行役晚,蟋蟀在房思妇惋。北宋·作者:晁补之《二十八舍歌》
捕逐氐羌先著鞭,文房馀思如涌泉。宋·作者:孔平仲《二十八宿寄芸叟》
辞锋峭拔森刀枪,器识沉远包氐羌。北宋·作者:余干《次韵赠无咎学士》
黄门戟曜羽林枪,未央引籍班氐羌。宋·作者:邓忠臣《考校同文馆戏赠子方兼呈文潜》
杖策初闻桑下谣,氐羌酋长待来朝。宋·作者:刘一止《贼臣刘豫挟虏骑犯两淮天子亲总六师出征贼骑摧衄宵遁銮舆既还效杜拾遗作欢喜口号十二首 其三》
委身投笔事氐羌,何异天球荐房闼。宋·作者:程俱《二十八舍歌示钱定国显道》
悲愿苦切哀黔黎,早缚浑厥臣羌氐。南宋·作者:李流谦《同冯缙云游无为以吾独胡为在泥滓分韵赋诗得泥字》
天朝多士森列宿,氐房奎壁牛女虚。南宋·作者:王质《复和前韵》
氐房奎壁牛女虚,岂肯使人清晖孤。南宋·作者:王质《送施丙卿》
樽俎自折万里冲,会同四海来氐羌。南宋·作者:陈淳《叙赵守备学释菜会馂》
天乳氐上黑一星,世人不识称无名。唐·作者:王希明《丹元子步天歌 其三 东方七宿》
氐下众星骑官出,骑官之众二十七。唐·作者:王希明《丹元子步天歌 其三 东方七宿》
三三相连十欠一,阵车氐下骑官次,骑官下三车骑位。唐·作者:王希明《丹元子步天歌 其三 东方七宿》
徒行抱印入陇氐,乞食夷落何崎岖。北宋·作者:王禹偁《还杨遂蜀中集》
二年孟春果来寇,高奴城下皆氐羌。北宋·作者:梅尧臣《寄永兴招讨夏太尉》
人情多为虚名怯,鹤唳风声走老氐。北宋·作者:张方平《兴州长举县西二十里阁道立表曰飞石阁告往来者急度勿停予赴益部兴州将吏来迎皆至长举因访老吏飞石之状云昔尝有之亦飘风暴雨之时也予望山顶皆已垦耕而行人熟虚名至是皆驰过因成一绝》
青松苒苒门前道,根氐坚牢颜色好。北宋·作者:蔡襄《圣泉寺松径》
传闻交州初陆梁,东连五溪西氐羌。北宋·作者:黄庭坚《和谢公定征南谣》
药材根氐罹斸掘,蜜虫夺房抱饥渴。北宋·作者:黄庭坚《二十八宿歌赠别无咎》
转蓬无氐行役晚,蟋蟀在房思妇惋。北宋·作者:晁补之《二十八舍歌》
捕逐氐羌先著鞭,文房馀思如涌泉。宋·作者:孔平仲《二十八宿寄芸叟》
辞锋峭拔森刀枪,器识沉远包氐羌。北宋·作者:余干《次韵赠无咎学士》
黄门戟曜羽林枪,未央引籍班氐羌。宋·作者:邓忠臣《考校同文馆戏赠子方兼呈文潜》
杖策初闻桑下谣,氐羌酋长待来朝。宋·作者:刘一止《贼臣刘豫挟虏骑犯两淮天子亲总六师出征贼骑摧衄宵遁銮舆既还效杜拾遗作欢喜口号十二首 其三》
委身投笔事氐羌,何异天球荐房闼。宋·作者:程俱《二十八舍歌示钱定国显道》
悲愿苦切哀黔黎,早缚浑厥臣羌氐。南宋·作者:李流谦《同冯缙云游无为以吾独胡为在泥滓分韵赋诗得泥字》
天朝多士森列宿,氐房奎壁牛女虚。南宋·作者:王质《复和前韵》
氐房奎壁牛女虚,岂肯使人清晖孤。南宋·作者:王质《送施丙卿》
樽俎自折万里冲,会同四海来氐羌。南宋·作者:陈淳《叙赵守备学释菜会馂》
氐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氐】【辰集下】【氏字部】 氐; 康熙笔画:5; 页码:页597第19〔古文〕 【唐韻】丁禮切【集韻】典禮切, 音邸。【說文】氐,至也。从氏,下著一。一,地也。 又本也。【詩·小雅】尹氏大師,維周之氐。【毛傳】氐,本也。正義曰:氐,讀從邸。若四圭爲邸,故爲本,言是根本之臣也。又【鄭箋】氐,當作桎鎋之桎。《孝經鉤命決》云:孝道者,萬世之桎鎋。《說文》云桎車鎋也。則桎是鎋之別名,以鎋能制車,喻大臣能制國也。桎,之寔反,又丁履反。鎋又作轄,胡 反。○按今《詩》從毛傳,讀若邸。 又與抵同。歸也。【前漢·食貨志】天下大氐無慮皆鑄金錢。【又】大氐皆遇吿。【註】師古曰:氐,讀曰抵,歸也。大氐,猶言大凡也。又【左思·三都賦】作者大氐舉爲憲章。【註】氐,音旨。義同。今俗書作抵。 又氐人,外國名,在建木西,人面魚身,無足。見【山海經】。氐,音觸抵之抵。舊註附入都奚切,今訂正。 又木之根氐也。亦作柢。義詳木部。 又人所托宿亦曰氐。通作邸。 又【集韻】軫視切,音旨。氐道,地名,在廣漢。 又【廣韻】丁尼切【集韻】張尼切, 音胝。氐池,縣名。或作旨而切,音支,非是。 又【廣韻】都奚切【集韻】【韻會】【正韻】都黎切, 音低。氐羌也。【詩·商頌】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正義曰】氐羌之種,漢世仍存。其居在秦隴之西。【路史】氐羌數十,白馬最大。【前漢·地理志】隴西郡有氐道、羌道二縣。【魚豢·魏略】漢置武都郡,排其種人,分竄山谷,或號靑氐,或號白氐。 又星名。【爾雅·釋天】天根,氐也。孫炎曰:角亢下繫于氐,若木之有根。【史記·天官書】氐四星,東方之宿。氐者,言萬物皆至也。【甘氏星經】氐四星爲天宿宫,一名天根,二名天符。【禮·月令】季冬之月旦氐中。又【前漢·地理志】韓地,角、亢、氐之分野。 又同低。俛也。【前漢·食貨志】封君皆氐首仰給。【註】師古曰:氐首,猶俯首。 又賤也。【前漢·食貨志】其價氐賤減平。 又墨神曰回氐。見【致虛閣雜俎】。 又【集韻】【韻會】【正韻】 丁計切,音帝。東方宿也。義見上。考證:〔孝經鉤命訣。〕 謹照原晝訣改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