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字的含义
狄字的解释
狄
- 五行:火
- 康熙笔画:8
- 拼音:dí
- 繁体:狄
- 笔画:7
- 部首:犭
狄字寓意
【狄】狄 dí 中国古族名。春秋前,长期活动于齐、鲁、晋、卫、宋、郑等国之间,与诸国有频繁的接触。因为他们主要居住于北方,故又通称“北狄”(亦作“翟”)。 秦汉以后,中国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古代最下级的官吏。 有力的麋鹿。 古同“翟”,乐舞所用的雉羽。 姓。
狄字解释
【狄】[①][dí][《廣韻》徒歷切,入錫,定。](1)我国古代民族名。春秋前,长期活动于齐、鲁、晋、卫、宋、邢等国之间,与诸国有频繁的接触。公元前七世纪时,分为赤狄、白狄、长狄三部,各有支系。因为他们主要居住在北方,故又称北狄。(2)秦汉以后,对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泛称。(3)古代最低级的官吏。(4)通“翟”。雉名。(5)指雉类的长尾羽。(6)姓。汉有狄山。见《汉书·张汤传》。[②][tì][《集韻》他歷切,入錫,透。](1)谓往来疾速。参见“狄2成”。(2)邪辟;邪恶。(3)通“剔”。剪除。(4)通“逖”。远;疏远。(5)通“趯”。跳跃。参见“狄2狄”。
狄字诗词来源
【狄】狄之水兮风扬波。汉·作者:无名氏《将归操》
狄公执政在末年,浊河终不污清济。唐·作者:杜甫《狄明府》
黎元愁痛会苏息,夷狄跋扈徒逡巡。唐·作者:杜甫《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近呈苏涣侍御》
以兹报主寸心赤,气却西戎回北狄。唐·作者:杜甫《惜别行送刘仆射判官》
昭君远嫁已年多,戎狄无厌不复和。唐·作者:屈同仙《燕歌行》
豳土人迁避夷狄,鼎湖龙去哭轩辕。唐·作者:白居易《江南遇天宝乐叟》
部落支离君长贱,比诸夷狄为幽冗。中唐·作者: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 其十 蛮子朝》
蕃儿襁负来青冢,狄女壶浆出白登。唐·作者:李商隐《赠别前蔚州契苾使君》
西蹙犬戎威北狄,南吞荆郢制东吴。唐·作者:薛逢《题剑门先寄上西蜀杜司徒》
若有水田过十亩,早应归去狄江村。晚唐·作者:黄滔《长安书事》
九枝火树连金狄,万里霜轮上碧珰。北宋·作者:钱惟演《灯夕寄献内翰虢略公》
九枝火树连金狄,万里霜轮上碧珰。北宋·作者:钱惟济《灯夕寄献内翰虢略公》
铜狄严扉大帝家,雨回天气湛春华。北宋·作者:胡宿《和邃卿馆中晚入》
儒生未必无长策,枉使匈奴害狄山。北宋·作者:宋庠《读史二首 其一》
天关却暑金为狄,帝坐禳氛斗转枢。北宋·作者:宋庠《皇帝阁端午帖子词 其五》
云端峣阙下呼鞭,䌽树遥分坐狄前。北宋·作者:宋祁《元夜观正阳锡宴》
夷狄从来怀信义,庙堂今不用干戈。北宋·作者:欧阳修《送渭州王龙图》
况当夷狄侮中国,蹂践二鄙翻地皮。北宋·作者:释契嵩《送章表民秘书》
使之当国柄天下,夷狄岂复能猖狂。北宋·作者:苏舜钦《寄富彦国》
乾坤出入无穷象,夷狄关防有限心。宋·作者:龙昌期《咏门》
狄公执政在末年,浊河终不污清济。唐·作者:杜甫《狄明府》
黎元愁痛会苏息,夷狄跋扈徒逡巡。唐·作者:杜甫《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近呈苏涣侍御》
以兹报主寸心赤,气却西戎回北狄。唐·作者:杜甫《惜别行送刘仆射判官》
昭君远嫁已年多,戎狄无厌不复和。唐·作者:屈同仙《燕歌行》
豳土人迁避夷狄,鼎湖龙去哭轩辕。唐·作者:白居易《江南遇天宝乐叟》
部落支离君长贱,比诸夷狄为幽冗。中唐·作者: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 其十 蛮子朝》
蕃儿襁负来青冢,狄女壶浆出白登。唐·作者:李商隐《赠别前蔚州契苾使君》
西蹙犬戎威北狄,南吞荆郢制东吴。唐·作者:薛逢《题剑门先寄上西蜀杜司徒》
若有水田过十亩,早应归去狄江村。晚唐·作者:黄滔《长安书事》
九枝火树连金狄,万里霜轮上碧珰。北宋·作者:钱惟演《灯夕寄献内翰虢略公》
九枝火树连金狄,万里霜轮上碧珰。北宋·作者:钱惟济《灯夕寄献内翰虢略公》
铜狄严扉大帝家,雨回天气湛春华。北宋·作者:胡宿《和邃卿馆中晚入》
儒生未必无长策,枉使匈奴害狄山。北宋·作者:宋庠《读史二首 其一》
天关却暑金为狄,帝坐禳氛斗转枢。北宋·作者:宋庠《皇帝阁端午帖子词 其五》
云端峣阙下呼鞭,䌽树遥分坐狄前。北宋·作者:宋祁《元夜观正阳锡宴》
夷狄从来怀信义,庙堂今不用干戈。北宋·作者:欧阳修《送渭州王龙图》
况当夷狄侮中国,蹂践二鄙翻地皮。北宋·作者:释契嵩《送章表民秘书》
使之当国柄天下,夷狄岂复能猖狂。北宋·作者:苏舜钦《寄富彦国》
乾坤出入无穷象,夷狄关防有限心。宋·作者:龙昌期《咏门》
狄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狄】【巳集下】【犬字部】 狄; 康熙笔画:8; 页码:页707第24【唐韻】徒歷切【集韻】【韻會】亭歷切, 音敵。【爾雅·釋地】八狄。【禮·王制】北方曰狄。【明堂位】五狄。【周禮·職方氏】六狄。【書·仲虺之誥】南面而征,北狄怨。【春秋·莊三十二年】狄伐郉。【穀梁傳·莊十年】荆者,楚也。何爲謂之荆,狄之也。 又下士。【書·顧命】狄設黼扆綴衣。【傳】狄,下士。【禮·祭統】狄者,樂吏之賤者也。 又鹿名。【爾雅·釋獸】絕有力,狄。【疏】絕異壯大有力者名狄也。 又地名。【史記·陳涉世家】周市北徇地,至狄。【註】徐廣曰:今之臨濟。 又人名。【史記·殷本紀】殷契母曰 狄。 又姓。【左傳·襄十年】狄虒彌建大車之輪。【註】狄虒彌,魯人。【史記·張湯傳】博士狄山。【廣韻】春秋時狄國之後。 又與翟通。【禮·玉藻】夫人揄狄。【疏】揄,讀如搖。狄,讀如翟。謂畫搖翟之雉于衣。又【樂記】干戚旄狄以舞之。【疏】狄,羽也。【前漢·地理志】羽畎夏狄。 又泉名。在洛陽。【公羊傳·僖二十九年】盟於狄泉。○按二傳作翟。 又【集韻】【正韻】 他歷切,音惕。【集韻】本作逖。遠也。【詩·大雅】舍爾介狄,維子胥忌。【傳】狄,遠也。 又【詩·魯頌】桓桓于征,狄彼東南。【箋】狄,當爲剔。剔,治也。【釋文】韓詩云:鬄除也。 又【禮·樂記】流辟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作。【註】狄滌,往來疾貌。 又與易通。【王充·論衡】狄牙之調味也。經史俱作易牙。考證:〔【左傳·襄十年】狄虒彌大車之輪。〕 謹照原文大上增建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