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的含义

迪字的解释

  • 五行:
  • 康熙笔画:12
  • 拼音:
  • 繁体:
  • 笔画:8
  • 部首:

迪字寓意

【迪】 dí 开导:启。 进:弗求弗。 继承:汉于秦,有因有革。

迪字解释

【迪】[①][dí][《廣韻》徒歷切,入錫,定。]亦作“廸1”。(1)道;道理。(2)开导;引导。(3)作;动。(4)行,出走。(5)蹈行,实行。(6)进用,任用。(7)顺从。(8)继承;承袭。(9)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10)姓。明有漆。见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僻姓》。

迪字诗词来源

【迪】丕承宝绪增寅畏,惠迪灵猷务肃祇。北宋·作者:夏竦《奉祀礼毕还京》
赫赫穹符迪庆基,巍巍真绪拥繁禧。北宋·作者:夏竦《奉和御制宣读天书》
启迪先朝承大统,赞襄仁祖格皇天。北宋·作者:范纯仁《潞国公生日》
宋迪长于远与乎,王端善作寒江行。北宋·作者:沈括《图画歌》
东邦滨海帝忧劳,慎迪名卿礼意褒。北宋·作者:李廌《再上闾丘通牧少卿》
我愧无才似裴迪,亦缘春步见新篇。北宋·作者:邹浩《次韵仲弓见答》
论文处度过裴迪,觅句介然真佛光。北宋·作者:吴则礼《赠醉吟先生许体之》
君观宋迪传深趣,元在颓墙破环堵。南宋·作者:陈长方《赠画者徐琛》
阴阳妙由帝把握,寅亮傍赖公迪笃。南宋·作者:陈造《次韵许节推喜雪》
沃心迪德文太平,上窥周召参伊傅。南宋·作者:陈淳《送赵守备解南漳赴湖北仓》
直臣久矣甚弃梗,公道不迪随荒榛。南宋·作者:魏了翁《山河叹送刘左史归简州》
不鄙愚昧谓之进,启迪狂迷窥奥阈。宋·作者:刘学箕《上王通守传易数》
圣师知远又知微,率性而修教迪彝。南宋·作者:林希逸《和吴检详飞跃亭韵 其二》
黜边取迪浑閒事,只恐纷纷掷甓来。宋·作者:胡仲弓《观丙辰省试宣锁作 其二》
端藉乡贤扶世道,共修礼饮迪民彝。南宋·作者:王侑《乡饮酒倡和诗》
东家小儿迪功郎,羞茶馈乳分名香。宋·作者:陈藻《谢丘伯已送酒芋》
从来逆迪分凶吉,于穆昭昭不可诬。宋末元初·作者:丘葵《理欲》
浪呼迪辈偕春游,绿醅深注碧玉瓯。宋末元初·作者:吴龙翰《秋崖先生招饮荷葭坞席上赋诗》
便当配食三闾庙,启迪民彝见太平。宋末元初·作者:李思衍《吊李肯斋》
是间山水无限趣,况乃佳宾得裴迪。元·作者:冯子振《题郭主簿模摩诘本辋川图卷》

迪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迪】【酉集下】【辵字部】 迪; 康熙笔画:12; 页码:页1255第03【唐韻】徒歷切【集韻】【韻會】亭歷切【正韻】杜歷切, 音狄。【廣韻】進也,蹈也。【書·臯陶謨】允迪厥德。【註】言信蹈其德也。 又【說文】道也。【書·大禹謨】惠迪吉。【註】言順道則吉也。 又【增韻】啓迪,開導也。【書·太甲】啓迪後人。【註】謂開導子孫也。又【康誥】矧今民罔迪不適。【註】謂民無導之而不從者。 又至也。【前漢·班固敘傳】漢迪于秦,有革有因。 又由迪,相正也。【揚子·方言】東齊靑、徐閒,相正謂之由迪。 又叶徒沃切,音獨。【詩·大雅】維此良人,弗求弗迪。叶下復毒。【陸雲·餞王太尉詩】惟帝思庸,大典光迪。思媚三靈,誕降天篤。 又叶毒藥切,音鐸。【陸禨·贈馮文羆詩】奕奕馮生,哲問允迪。天保定爾,靡德不鑠。考證:〔【詩·大雅】維此良人,弗求弗迪。叶下弗毒。〕 謹照原文弗毒改復毒。

与迪字有相同康熙笔画数的字

与迪字有相同简体笔画数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