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字的含义
泰字的解释
泰
- 五行:火
- 康熙笔画:9
- 拼音:tài
- 繁体:泰
- 笔画:10
- 部首:水
泰字寓意
【泰】泰 tài 平安,安定:泰适(幽闲安适)。泰安。泰然处之。 佳,美好:泰运。否(p )极泰来。 极:泰西(旧指欧洲)。 骄纵,傲慢:泰侈(骄纵奢侈)。骄泰。 通:天地交泰。
泰字解释
【泰】[①][tài][《廣韻》他蓋切,去泰,透。]“冭1”的今字。“夳1”的今字。(1)通达;通畅。(2)安舒;安宁。(3)好,美好。(4)宽裕。(5)骄纵。(6)奢侈。(7)大。(8)太;过甚。(9)极。参见“泰古”。(10)卦名。《周易》六十四卦之一,乾下坤上。为上下交通之象。(11)古代酒器名。(12)山名。参见“泰山”。(13)州名。辽置。治所在乐康(今吉林省洮安县东)。金大定二十五年废。承安二年复置,移治长春(今吉林省乾安县北),辖境扩至今洮儿河下游地区,为当时边防重地。金末废。参阅《金史·地理志上》。(14)州名。五代南唐置。治所在海宁县(今泰州市)。辖境相当今江苏省泰州市、泰县、如皋、泰兴、兴化等县地。元改泰州路总管府,后复原名。明清沿置。参阅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江南五·泰州》。
泰字诗词来源
【泰】手舞足蹈欣泰时,移风易俗王化基。南北朝·作者:无名氏《宋泰始歌舞曲十二首 其十二 白纻篇大雅》
泰山言应可转移,新宠不信更参差。陈朝·作者:江总《杂曲三首 其三》
时泰民康人物盛。腰鼓铃柈各相竞。隋·作者:无名氏《共戏乐 其二》
偃武修文九围泰,沈烽静柝八荒宁。隋末唐初·作者:褚亮《明堂乐章 舒和》
一德惟宁两仪泰,三材保合四时邕。隋末唐初·作者:褚亮《祭方丘乐章 舒和》
水土既调三极泰,文武毕备九区平。隋末唐初·作者:褚亮《郊庙歌辞 祭神州乐章 舒和》
大德不官逢道泰,天长地久属年丰。初唐·作者:杜审言《大酺 其一》
千年执象寰瀛泰,七日为人庆赏隆。初唐·作者:李乂《人日重宴大明宫恩赐䌽缕人胜应制》
我皇盛德苞六宇,俗泰时和虞石拊。武周·作者:薛曜《舞马篇》
白马小儿谁家子,泰清之岁来关囚。盛唐·作者:李白《金陵歌送别范宣》
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盛唐·作者:李白《早秋单父南楼詶窦公衡》
感君恩重许君命,泰山一掷轻鸿毛。盛唐·作者:李白《杂曲歌辞 结袜子》
日籴太仓五升米,时赴郑老同襟期。唐·作者:杜甫《醉时歌》
苍生咸寿阴阳泰,高谢前王出尘外。中唐·作者:韦应物《骊山行》
泰去否来何足论,宫中晏驾人事翻。中唐·作者:戎昱《赠别张驸马》
正坐端然如泰山,巍巍不要守空闲。中唐·作者:大义《坐禅铭》
我念乾坤德泰大,卵此恶物常勤劬。中唐·作者:韩愈《射训狐》
泰娘家本阊门西,门前绿水环金堤。中唐·作者:刘禹锡《泰娘歌》
泰山沈寇六十年,旅祭不享生愁烟。中唐·作者:刘禹锡《平齐行二首 其二》
城西人散泰阶平,雨洗血痕春草生。中唐·作者:刘禹锡《城西行》
泰山言应可转移,新宠不信更参差。陈朝·作者:江总《杂曲三首 其三》
时泰民康人物盛。腰鼓铃柈各相竞。隋·作者:无名氏《共戏乐 其二》
偃武修文九围泰,沈烽静柝八荒宁。隋末唐初·作者:褚亮《明堂乐章 舒和》
一德惟宁两仪泰,三材保合四时邕。隋末唐初·作者:褚亮《祭方丘乐章 舒和》
水土既调三极泰,文武毕备九区平。隋末唐初·作者:褚亮《郊庙歌辞 祭神州乐章 舒和》
大德不官逢道泰,天长地久属年丰。初唐·作者:杜审言《大酺 其一》
千年执象寰瀛泰,七日为人庆赏隆。初唐·作者:李乂《人日重宴大明宫恩赐䌽缕人胜应制》
我皇盛德苞六宇,俗泰时和虞石拊。武周·作者:薛曜《舞马篇》
白马小儿谁家子,泰清之岁来关囚。盛唐·作者:李白《金陵歌送别范宣》
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盛唐·作者:李白《早秋单父南楼詶窦公衡》
感君恩重许君命,泰山一掷轻鸿毛。盛唐·作者:李白《杂曲歌辞 结袜子》
日籴太仓五升米,时赴郑老同襟期。唐·作者:杜甫《醉时歌》
苍生咸寿阴阳泰,高谢前王出尘外。中唐·作者:韦应物《骊山行》
泰去否来何足论,宫中晏驾人事翻。中唐·作者:戎昱《赠别张驸马》
正坐端然如泰山,巍巍不要守空闲。中唐·作者:大义《坐禅铭》
我念乾坤德泰大,卵此恶物常勤劬。中唐·作者:韩愈《射训狐》
泰娘家本阊门西,门前绿水环金堤。中唐·作者:刘禹锡《泰娘歌》
泰山沈寇六十年,旅祭不享生愁烟。中唐·作者:刘禹锡《平齐行二首 其二》
城西人散泰阶平,雨洗血痕春草生。中唐·作者:刘禹锡《城西行》
泰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泰】【巳集上】【水字部】 泰; 康熙笔画:9; 页码:页618第15〔古文〕夳【唐韻】【集韻】【韻會】【正韻】 他蓋切,音太。【說文】滑也。 又大也。【前漢·郊祀歌】揚金光,橫泰河。 又通也。【易·泰卦】天地交泰。 又甚也。【詩·小雅】昊天泰憮。 又寬也,安也。【論語】君子泰而不驕。 又侈也。【晉語】恃其富寵以泰於國。 又丘名。【爾雅·釋丘】右陵泰丘。 又風名。【爾雅·釋天】西風謂之泰風。【註】西風成物,物豐泰也。 又山名。【爾雅·釋山】泰山爲東嶽。又有小泰山,在朱虛縣,汶水所出。 又州名。本晉海陵郡,今屬揚州府。又泰安州,本唐泰州,屬濟南府。俱見【廣輿記】。 又澤名。【山海經】瀤澤之水,東北流,注于泰澤。 又社名。【蔡邕·獨斷】天子之宗社曰泰社。 又尊名。【禮·明堂位】泰,有虞氏之尊也。 又【韻補】叶他計切,音替。【曹植·七啓】元化參神,與靈合契。惠澤播於黎苗,威靈鎭乎無外。超隆平於殷周,踵羲皇而齊泰。 【說文】亦省作太。从水。俗作,非是。考證:〔有小泰山,在朱虛縣,汝水所出。〕 謹按前汶字註引水經汶水出朱虛縣泰山。酈道元註汶水出縣東西峿山,山在小泰山東。據此汝字謹改汶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