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字的含义
猪字的解释
猪
- 五行:火
- 康熙笔画:13
- 拼音:zhū
- 繁体:豬
- 笔画:11
- 部首:犭
猪字寓意
【猪】猪 zhū 哺乳动物,肉可食,鬃可制刷,皮可制革,粪是很好的肥料:猪倌。猪场。猪圈(ju刵 )。猪肉。生猪。野猪。种(zh弉g )猪。 古同“潴”,水积存之处。
猪字解释
【猪】[①][zhū][《廣韻》陟魚切,平魚,知。](1)哺乳动物。头大,鼻和嘴长,眼小耳大,脚短,身体肥。肉可供食用,皮可制革,鬃可制刷子和做其他工业原料,粪尿可做肥料。(2)十二生肖之一,配地支的“亥”。(3)詈词。参见“猪狗”。
猪字诗词来源
【猪】路上忽逢深处水,等閒见虎又逢猪。南梁·作者:菩提达摩《谶 其三》
谓乘凫舄朝天子,却愧猪肝累主人。唐·作者:独孤及《詶常郿县见赠》
日日造罪不知足,恰似独养神猪儿。唐·作者:王梵志《诗并序 其十七》
三光弛隳不复暾,虎熊麋猪逮猴猿。中唐·作者:韩愈《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
案后一腔冻猪肉,所以名为姜侍郎。唐·作者:不详《选人歌》
猪儿狗儿都死尽,养得猫儿患赤瘕。唐·作者:不详《李后主童谣》
羊睛象目遥无力,猪胯驼腰不善奔。唐·作者:徐成《宝金歌》
敢向官途争虎首,尚嫌身累爱猪肝。唐·作者:薛能《洛下寓怀》
莫交牵动青猪足,动即炎炎不可扑。前蜀·作者:黄万祜《题蜀宫壁》
舍羊犬猪用彪虎,气包茫昧廓区宇。北宋·作者:柳开《赠梦英诗》
失马叟言徒喻道,牧猪奴戏任争棋。北宋·作者:王禹偁《又和曾秘丞见赠 其三》
尽令富贵陷逸乐,蠢蠢戢戢如鸡猪。北宋·作者:王禹偁《还杨遂蜀中集》
几多道德驱难去,些子猪羊引便来。北宋·作者:彭齐《献南丰宰》
吴酒虽美吴鱼肥,侬今豢养惭猪鸡。北宋·作者:梅尧臣《会稽妇》
鳌头蓬莱便可到,蜀人更贺烹猪羊。北宋·作者:梅尧臣《送石昌言舍人还蜀拜扫》
薄田今亦夏秋稔,窦窖饱满鸡猪肥。北宋·作者:黄庶《送杨侍读自长安之蜀》
自古盖棺人事定,未应今日较龙猪。北宋·作者:强至《予解邑过杭遇介之学士谒告南归》
烹猪漉酒乐社神,急鼓悲笳断仍续。北宋·作者:刘攽《柿红》
田里小儿放猪猳,为乐往往鸣箫笳。北宋·作者:沈辽《和张宝臣即元韵》
群猪耸耳听童子,游人击之变风雨。北宋·作者:郭祥正《九疑山图》
谓乘凫舄朝天子,却愧猪肝累主人。唐·作者:独孤及《詶常郿县见赠》
日日造罪不知足,恰似独养神猪儿。唐·作者:王梵志《诗并序 其十七》
三光弛隳不复暾,虎熊麋猪逮猴猿。中唐·作者:韩愈《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
案后一腔冻猪肉,所以名为姜侍郎。唐·作者:不详《选人歌》
猪儿狗儿都死尽,养得猫儿患赤瘕。唐·作者:不详《李后主童谣》
羊睛象目遥无力,猪胯驼腰不善奔。唐·作者:徐成《宝金歌》
敢向官途争虎首,尚嫌身累爱猪肝。唐·作者:薛能《洛下寓怀》
莫交牵动青猪足,动即炎炎不可扑。前蜀·作者:黄万祜《题蜀宫壁》
舍羊犬猪用彪虎,气包茫昧廓区宇。北宋·作者:柳开《赠梦英诗》
失马叟言徒喻道,牧猪奴戏任争棋。北宋·作者:王禹偁《又和曾秘丞见赠 其三》
尽令富贵陷逸乐,蠢蠢戢戢如鸡猪。北宋·作者:王禹偁《还杨遂蜀中集》
几多道德驱难去,些子猪羊引便来。北宋·作者:彭齐《献南丰宰》
吴酒虽美吴鱼肥,侬今豢养惭猪鸡。北宋·作者:梅尧臣《会稽妇》
鳌头蓬莱便可到,蜀人更贺烹猪羊。北宋·作者:梅尧臣《送石昌言舍人还蜀拜扫》
薄田今亦夏秋稔,窦窖饱满鸡猪肥。北宋·作者:黄庶《送杨侍读自长安之蜀》
自古盖棺人事定,未应今日较龙猪。北宋·作者:强至《予解邑过杭遇介之学士谒告南归》
烹猪漉酒乐社神,急鼓悲笳断仍续。北宋·作者:刘攽《柿红》
田里小儿放猪猳,为乐往往鸣箫笳。北宋·作者:沈辽《和张宝臣即元韵》
群猪耸耳听童子,游人击之变风雨。北宋·作者:郭祥正《九疑山图》
猪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猪】【巳集下】【犬字部】 猪; 康熙笔画:13; 页码:页714第26【廣韻】俗豬字。(豬)【唐韻】陟魚切【集韻】【韻會】張如切, 著平聲。【說文】豕而三毛叢居者。【爾雅·釋獸】豕子豬。【註】今亦曰彘,江東呼豨,皆通名。【揚子·方言】吳揚之閒謂之豬子。【埤雅】豬性 而率。【揚子·太 經】出野見虛,有虎牧豬。 又山豬,卽豪豬也。詳前豪字註。 又嶺南有嬾婦豬。【桂海虞衡志】嬾婦似山豬而小,喜食禾。田夫以機軸織絍之器掛田所,則不復近。 又貓豬。【楊愼·丹鉛錄】毛犀卽彖也。善知吉凶,古人呼爲貓豬,交廣人謂之豬神。 又石豬。【蜀志】蜻蛉縣有石豬,子母數千頭,傳言夷昔牧豬于此,一朝豬化爲石。 又官名。【魏志·東夷傳】夫餘國以六畜名官,一曰豬加。 又草名。【博雅】伏豬,木禾也。 又藥名。【本草綱目】陶弘景曰:豬苓,其塊黑似豬屎,故名。互詳前豕豨二字註。 又山水名。【山海經】渠豬之山,渠豬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 又湫名。【北夢瑣言】邛州有湫,有牝豕出入,號豬龍湫。 又州名。【唐書·地理志】豬拔州,隸隴右道。 又【廣韻】豬口,地名。亦作 。【晉書·甘卓傳】軍次豬口。又【閔公承傳】作 口。 又【韻會】通作瀦,水所停也。【書·禹貢】大野旣豬。【孔傳】大野,澤名。水所停曰豬。【蔡傳】水蓄而復流者,謂之豬。【左傳·襄二十五年】規偃豬。【註】下濕之地。 又孟豬,澤名。通作諸。【書·禹貢】被孟豬。【蔡傳】地志,在梁國睢陽東北,今南京虞城縣西北孟諸澤是也。【左傳·僖二十八年】及【爾雅·釋地】作孟諸。 又【字彙補】照迦切,音遮。【左傳·定十四年】宋野人歌曰:旣定爾婁豬,盍歸吾艾豭。干寶讀。 【廣韻】俗作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