瓒字的含义
瓒字的解释
瓒
- 五行:金
- 康熙笔画:24
- 拼音:zàn
- 繁体:瓚
- 笔画:20
- 部首:王
瓒字寓意
【瓒】瓒 (瓚) zàn 古代祭祀用的一种像勺子的玉器。
瓒字解释
【瓒】[①][zàn]亦作“瓉1”。“瓒1”的繁体字。(1)质地不纯的玉。(2)古代祭祀用的玉制酒勺。
瓒字诗词来源
【瓒】古者诸侯飨外宾,鹿鸣三奏陈圭瓒。中唐·作者:元稹《何满子歌》
君不见岳头懒瓒一生禅,鼻涕垂颐渠不管。北宋·作者:黄庭坚《次韵元实病目》
岣嵝晴披应独往,懒瓒醉卧与谁同。北宋·作者:释德洪《赠许彦周宣教游岳彦周参机道者》
幸此不遭世俗昏,栋梁圭瓒徒劳神。北宋·作者:苏过《次韵叔父题画木石屏风》
君如寒涕懒瓒师,如何久苦造化儿。北宋·作者:谢薖《问刘世基疾》
支郎好马元成癖,懒瓒垂洟却是真。北宋末·作者:周紫芝《题善应师毋我庵》
懒瓒但知煨紫芋,少陵何处斸黄精。宋·作者:李纲《善权即事十首 其八》
懒瓒不知今在否,无心更与觅蹲鸱。宋·作者:李纲《自湘乡趋邵阳以避谤不敢取道衡岳有感五首 其四》
邺侯昔游衡岳左,懒瓒食馀贻半个。宋·作者:李纲《煨芋》
弹压诸方化城老,聊同懒瓒恣佳眠。北宋·作者:李彭《奉赠介然》
我亦从今悔迂学,不须更辨瓒称臣。宋·作者:陈与义《某蒙示咏家弟所撰班史属辞长句三叹之馀辄用元韵以示家弟谨布师席》
佛眼霜颅象懒瓒,圜悟辨口吞韩非。宋·作者:张元干《次韵奉酬楞伽室老人歌寄怀云门佛日兼简乾元老圭公并叙钟山二十年事可谓趁韵也》
好闲懒瓒聊煨芋,不病维摩尚倚床。宋·作者:曹勋《和英上人见寄》
五峰懒瓒笑颜开,正欲乘闲特特来。宋·作者:曹勋《和钱处和大资四首 其二》
不为避喧邻懒瓒,祗缘尝药访臾区。宋·作者:胡寅《和路枢四首 其四》
赠诗温其似玉瓒,我亦粗识关雎乱。南宋·作者:陆游《甲子秋八月丙辰鸡初鸣时梦刘韶美示诗八篇高古可爱明旦作此诗志之》
锵锵笙磬阼阶东,穆穆黄流玉瓒中。南宋·作者:陈傅良《送子婿林申甫还侍》
我醉欲眠君且去,不妨懒瓒继前猷。南宋·作者:陈傅良《谢倅监试未毕事而出以诗三章来用韵奉酬 其一》
我拙蒉桴鸣土鼓,君贤玉瓒映黄流。南宋·作者:孙应时《答任检法 其二》
玉瓒黄流躬祼鬯,大圭玄冕荐嘉羞。南宋·作者:任希夷《明堂庆成五首 其三》
君不见岳头懒瓒一生禅,鼻涕垂颐渠不管。北宋·作者:黄庭坚《次韵元实病目》
岣嵝晴披应独往,懒瓒醉卧与谁同。北宋·作者:释德洪《赠许彦周宣教游岳彦周参机道者》
幸此不遭世俗昏,栋梁圭瓒徒劳神。北宋·作者:苏过《次韵叔父题画木石屏风》
君如寒涕懒瓒师,如何久苦造化儿。北宋·作者:谢薖《问刘世基疾》
支郎好马元成癖,懒瓒垂洟却是真。北宋末·作者:周紫芝《题善应师毋我庵》
懒瓒但知煨紫芋,少陵何处斸黄精。宋·作者:李纲《善权即事十首 其八》
懒瓒不知今在否,无心更与觅蹲鸱。宋·作者:李纲《自湘乡趋邵阳以避谤不敢取道衡岳有感五首 其四》
邺侯昔游衡岳左,懒瓒食馀贻半个。宋·作者:李纲《煨芋》
弹压诸方化城老,聊同懒瓒恣佳眠。北宋·作者:李彭《奉赠介然》
我亦从今悔迂学,不须更辨瓒称臣。宋·作者:陈与义《某蒙示咏家弟所撰班史属辞长句三叹之馀辄用元韵以示家弟谨布师席》
佛眼霜颅象懒瓒,圜悟辨口吞韩非。宋·作者:张元干《次韵奉酬楞伽室老人歌寄怀云门佛日兼简乾元老圭公并叙钟山二十年事可谓趁韵也》
好闲懒瓒聊煨芋,不病维摩尚倚床。宋·作者:曹勋《和英上人见寄》
五峰懒瓒笑颜开,正欲乘闲特特来。宋·作者:曹勋《和钱处和大资四首 其二》
不为避喧邻懒瓒,祗缘尝药访臾区。宋·作者:胡寅《和路枢四首 其四》
赠诗温其似玉瓒,我亦粗识关雎乱。南宋·作者:陆游《甲子秋八月丙辰鸡初鸣时梦刘韶美示诗八篇高古可爱明旦作此诗志之》
锵锵笙磬阼阶东,穆穆黄流玉瓒中。南宋·作者:陈傅良《送子婿林申甫还侍》
我醉欲眠君且去,不妨懒瓒继前猷。南宋·作者:陈傅良《谢倅监试未毕事而出以诗三章来用韵奉酬 其一》
我拙蒉桴鸣土鼓,君贤玉瓒映黄流。南宋·作者:孙应时《答任检法 其二》
玉瓒黄流躬祼鬯,大圭玄冕荐嘉羞。南宋·作者:任希夷《明堂庆成五首 其三》
瓒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瓒】【午集上】【玉字部】 瓚; 康熙笔画:24; 页码:页745第14【唐韻】徂贊切【集韻】【正韻】才贊切【韻會】在但切, 音 。【說文】三玉二石也。禮天子用全,純玉也。上公用駹,四玉一石。侯用瓚,伯用埒,玉石半相埒也。【徐曰】瓚,亦圭也。圭狀,剡上邪銳之。于其首爲勺形,謂之瓚。于其柄爲注水道,所以灌。瓚之言贊,進也,以進于神也。【集韻】一曰祼器。【韻會】宗廟祼器,形如槃。【詩·大雅】瑟彼玉瓚。【傳】玉瓚,圭瓚也。【疏】正義曰:瓚者,器名。以圭爲柄,圭以玉爲之,指其體謂之玉瓚,據成器謂之圭瓚。漢禮,瓚槃大五升,口徑八寸,下有槃口,徑一尺,則瓚如勺,有槃以承之也。天子之瓚,其柄之圭長尺有二寸,其賜諸侯,蓋九寸以下。【又】釐爾圭瓚。【傳】九命錫圭瓚。【前漢·揚雄傳】 瓚觩 。【註】服 曰:以 玉飾之,故曰 瓚。張晏曰:瓚受五升,口徑八寸,以圭爲柄,用灌鬯。觩 ,其貌也。 又【廣韻】藏旱切【集韻】在坦切【韻會】才旱切, 音趲。義同。 叉人名。【正韻】漢書註:臣瓚不言姓。按水經注引薛瓚註漢書,是姓薛也。 又【集韻】則旰切,音贊。圭也。一曰雜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