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字的含义
共字的解释
共
- 五行:木
- 康熙笔画:6
- 拼音:gòng
- 繁体:共
- 笔画:6
- 部首:八
共字寓意
【共】共 gòng 相同,一样:共性。共同。同甘共苦。 彼此都具有、使用或承受:患难与共。休戚与共。 一起,一齐:共鸣。共勉。共议。共处(ch )。 总计,合计:共计。总共。 与,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共产党”的简称。 同 共 gōng 古同“恭”,恭敬。 古同“供”,供奉,供给。
共字解释
【共】[①][gòng][《廣韻》渠用切,去用,羣。](1)同用;共同具有或承受。(2)副词。皆,共同,一起。(3)副词。甚;深。(4)总共。(5)介词。表示涉及的对象。犹同;跟。(6)连词。表示并列。犹和;与。(7)共产党的简称。[②][gǒng][《集韻》古勇切,上腫,見。]通“拱1”。(1)拱手,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2)环绕。(3)法。[③][gōng][《廣韻》九容切,平鍾,見。](1)通“供”。供给;供应;供奉。(2)通“供”。供职,奉职。(3)通“恭”。恭敬。(4)古国名。在今甘肃省泾川县北。(5)古国名。在今河南省辉县,西周时为共伯封国,后为卫邑。(6)谥号。(7)姓。春秋时有共华。见《左传·僖公十年》。[④][hóng][《集韻》胡公切,平東,匣。]通“洪1”。大。
共字诗词来源
【共】裲裆双心共一袜,袙复两边作八襊。南梁·作者:王筠《行路难》
翻莺度燕双比翼,杨柳千条共一色。南梁·作者:萧子显《春别诗四首 其一》
欲持寄君心不惜,共指三星今何夕。南梁·作者:萧子显《乌栖曲应令三首 其一》
三人共宅夹清漳。张南周北刘中央。南北朝·作者:无名氏《时人为张周刘三姓语》
别罢花枝不共攀,别后书信不相关。南梁·作者:萧绎《别诗二首 其一》
复值西施新浣沙,共向江干眺月华。南梁·作者:萧绎《乌栖曲四首 其一》
邯郸九枝朝始成,金卮玉碗共君倾。南梁·作者:萧绎《乌栖曲四首 其二》
欲与梅花留一曲,共将长笛管中吹。北周·作者:庾信《杨柳歌》
此殿笑语长相共,傍省欢娱不复同。陈朝·作者:傅縡《杂曲》
共取辰星作心抱,无转无移千万年。陈朝·作者:傅縡《杂曲》
长安少年多轻薄,两两共唱梅花落。陈朝·作者:江总《梅花落》
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隋·作者:无名氏《捉搦歌 其二》
阴阳相对共相随。隋·作者:无名氏《老君十六变词 其十一》
唯有大圣共相知。隋·作者:无名氏《老君十六变词 其十一》
兴言共伤千里道,俯迹聊示五情同。隋末唐初·作者:许敬宗《奉和圣制送来济应制》
扇里细妆将夜并,风前独舞共花荣。初唐·作者:杨师道《阙题》
十万流沙来振锡,三千弟子共翻经。隋末唐初·作者:李世民《赞姚秦三藏罗什法师诗》
老臣预陪悬圃宴,馀年方共赤松游。初唐·作者:狄仁杰《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
乍可悤悤共百年,谁使遥遥期七夕。初唐·作者: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
想知人意自相寻,果得深心共一心。初唐·作者: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
翻莺度燕双比翼,杨柳千条共一色。南梁·作者:萧子显《春别诗四首 其一》
欲持寄君心不惜,共指三星今何夕。南梁·作者:萧子显《乌栖曲应令三首 其一》
三人共宅夹清漳。张南周北刘中央。南北朝·作者:无名氏《时人为张周刘三姓语》
别罢花枝不共攀,别后书信不相关。南梁·作者:萧绎《别诗二首 其一》
复值西施新浣沙,共向江干眺月华。南梁·作者:萧绎《乌栖曲四首 其一》
邯郸九枝朝始成,金卮玉碗共君倾。南梁·作者:萧绎《乌栖曲四首 其二》
欲与梅花留一曲,共将长笛管中吹。北周·作者:庾信《杨柳歌》
此殿笑语长相共,傍省欢娱不复同。陈朝·作者:傅縡《杂曲》
共取辰星作心抱,无转无移千万年。陈朝·作者:傅縡《杂曲》
长安少年多轻薄,两两共唱梅花落。陈朝·作者:江总《梅花落》
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隋·作者:无名氏《捉搦歌 其二》
阴阳相对共相随。隋·作者:无名氏《老君十六变词 其十一》
唯有大圣共相知。隋·作者:无名氏《老君十六变词 其十一》
兴言共伤千里道,俯迹聊示五情同。隋末唐初·作者:许敬宗《奉和圣制送来济应制》
扇里细妆将夜并,风前独舞共花荣。初唐·作者:杨师道《阙题》
十万流沙来振锡,三千弟子共翻经。隋末唐初·作者:李世民《赞姚秦三藏罗什法师诗》
老臣预陪悬圃宴,馀年方共赤松游。初唐·作者:狄仁杰《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
乍可悤悤共百年,谁使遥遥期七夕。初唐·作者: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
想知人意自相寻,果得深心共一心。初唐·作者: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
共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共】【子集下】【八字部】 共; 康熙笔画:6; 页码:页127第05〔古文〕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 渠用切,蛩去聲。【說文】同也。从廿卄。【徐曰】廿音入,二十共也,會意。【玉篇】同也,衆也。【廣韻】皆也。【增韻】合也,公也。【禮·王制】爵人于朝,與士共之。【史記·張釋之傳】法者,所與天下共也。又【唐韻】九容切【集韻】【韻會】居容切, 音恭。【前漢·王褒傳】共惟秋法,五始之要。【註】服虔曰:共,敬也。師古曰:共,讀曰恭。又姓。【氏族略】以國爲氏。又地名。【詩·大雅】侵阮徂共。【韻會】阮國之地,在河內共城。又【集韻】古勇切【正韻】居竦切, 恭上聲。【前漢·百官公卿表】垂作共工,利器用。【註】應劭曰:垂,臣名也。爲共工,理百工之事。共讀曰龔。又向也。【論語】居其所而衆星共之。又姓。【前漢·匈奴傳】太守共友。【註】師古曰:共友,太守姓名也。共讀曰龔。又【集韻】【正韻】 居用切,恭去聲。【左傳·僖四年】敢不共給。【前漢·成帝紀】無共張繇役之勞。【註】師古曰:共音居用反,謂共具張設。又【律歷志】共養三德爲善。◎按,共給,共養,有平、去二音,音別義同,故《正韻》東、送二韻共供兩存之。又【正韻】忌遇切,音具。【周禮·天官·內饔】掌共羞修 膴胖骨鱐,以待共膳。【註】掌共,共當爲具。又【集韻】胡公切,音洪。共池,地名。【字彙】本作卄,象兩手合持之形。今作共。考證:〔【禮·王制】爵人于朝,與衆共之。〕 謹照原文衆改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