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的含义

緌字的解释

  • 五行:
  • 康熙笔画:14
  • 拼音:ruí
  • 繁体:
  • 笔画:14
  • 部首:

緌字寓意

【緌】 ruí 古时帽带打结后下垂的部分:“葛履五两,冠双止。” 像缨饰的下垂物。 古代指有虞氏的旌旗,后泛指旌旗或旗帜的垂流。 系结。 继续。

緌字解释

【緌】[①][ruí][《廣韻》儒隹切,平脂,日。]“綏3”的被通假字。(1)古代帽带的下垂部分。(2)长在口、腹下的针喙。

緌字诗词来源

【緌】印封龟纽知颁爵,冠饰蝉緌更珥貂。唐·作者:李绅《初秋忽奉诏除浙东观察使检校右貂》
破簪碎钿不足拾,金沟残溜和缨緌。唐·作者:郑嵎《津阳门诗》
天地工夫一不遗,与君声调借君緌。唐末·作者:罗隐《蝉》
礼容肃睦缨緌外,和气熏蒸剑履间。唐末·作者:韩偓《梦中作》
严光一唾垂緌紫,何胤三遗大带红。唐末·作者:韩偓《此翁》
寒鸣宁与众虫同,翼鬓緌冠岂道穷。唐末至五代·作者:徐夤《蝉》
正好儒林拟緌绋,凭栏无苦预悲秋。北宋·作者:张咏《馆中新蝉》
云鬓翠緌徒自许,先秋楚客已回肠。北宋·作者:杨亿《馆中新蝉》
兰台清吹拂冠緌,薙草新居对渺瀰。北宋·作者:杨亿《宋玉》
委蜕亭皋随木叶,飞緌云表拂仙盘。北宋·作者:钱惟演《馆中新蝉》
禁园清跸赏春时,水殿晴阳照翠緌。北宋·作者:夏竦《和御制赏花诗》
璧散九行颁宠宴,翠緌三接庆昌期。北宋·作者:夏竦《奉和御制奉祀礼成宴》
深庆小臣叨奉跸,翠緌华组耀微躯。北宋·作者:夏竦《奉和御制奉安圣像礼成》
君拂翠緌朝右贵,我惊华发鉴中鲜。北宋·作者:宋庠《次韵和吴侍郎荐贶雅篇》
本愧虚名类斗箕,更堪华阁玷缨緌。北宋·作者:宋庠《待罪书馆无所自效客有以尸素为谑者因成答咏》
法家高议集朝緌,成绩连茅被帝晖。北宋·作者:宋庠《受诏同编修敕令终篇例赐勋一转谢参预东平会稽二公》
秘殿霞暾几刻移,天临法座俨朝緌。北宋·作者:宋祁《陪季秋大宴》
从此回翔宸渥厚,冠緌清晓俯阶蓂。北宋·作者:宋祁《送杨学士三首 其一》
前期侍从丹涂地,秘殿螟风拂翠緌。北宋·作者:宋祁《赠吴太博二首 其一》
朝寒棱棱风莫犯,暮雪緌緌止还作。北宋·作者:欧阳修《雪》

緌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緌】【未集中】【糸字部】 緌; 康熙笔画:14; 页码:页929第10【廣韻】【集韻】【韻會】儒隹切【正韻】如隹切, 音蕤。【說文】系冠纓也。【詩·齊風】冠緌雙止。【傳】冠緌,服之尊者。【儀禮·士冠禮】其緌也。【註】緌,纓飾。 又【禮·檀弓】范則冠而蟬有緌。【註】蟬,蜩也。緌爲蜩喙,長在腹下。 又【周禮·天官·夏采註】緌,以旄牛尾爲之,綴于橦上,所謂注旄于干首者。【釋名】緌,有虞氏之旌也。注旄竿首,其形橤橤然也。 【集韻】緌,或作綏。詳綏字註。

与緌字同五行属的字

    与緌字有相同康熙笔画数的字

    与緌字有相同简体笔画数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