訥字的含义
訥字的解释
訥
- 五行:火
- 康熙笔画:11
- 拼音:nè
- 繁体:訥
- 笔画:11
- 部首:言
訥字寓意
【訥】訥 nè 见“讷”。
訥字解释
【訥】[①][nè][《廣韻》内骨切,入没,泥。]亦作“呐1”。“讷1”的繁体字。(1)出言迟钝;口齿笨拙。(2)忍而少言。(3)吞吞吐吐地说。(4)指质直之言。(5)河豚腹中的脂肪。
訥字诗词来源
【訥】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上战初归。中唐·作者:李益《度破讷沙二首 其二》
埋名晦迹殊幽隐。灰心讷辨示愚庸。唐·作者:敦煌曲子《行路难 无心律 存十二首 其九 第十三》
似讷始平分别路,如愚方塞是非门。后周·作者:释延寿《山居诗 其七》
讷也众中擅白眉,言论开发属英奇。唐末宋初·作者:赵普《王氏孝义歌》
吉凶悔吝生乎动,刚毅木讷近于仁。北宋·作者:邵雍《答友人》
短篇涩讷非所报,为我挥笔芟烦苛。北宋·作者:韩维《答曼叔见谢颍桥相过之什》
少讷胡为犯此苦,特念我困来省察。北宋·作者:文同《奉送少讷还青神》
天将少讷愈我病,次第为取蹊茅拔。北宋·作者:文同《奉送少讷还青神》
少讷忽尔道其去,归辕在途不可揠。北宋·作者:文同《奉送少讷还青神》
欲留少讷意无尽,更为逡巡柅西辖。北宋·作者:文同《奉送少讷还青神》
余尝从容问其友,琏复为余道居讷。北宋·作者:文同《送无演归成都》
想嵩琏讷见须避,不尔往往被呵咄。北宋·作者:文同《送无演归成都》
山人誇我谓如此,欲我诗之惭拙讷。北宋·作者:文同《富春山人为予道其所获石于江中者状甚怪伟欲予作诗言若可得持归刻其上当相与传无穷余夜坐平云阁是时山月清凛啼虫正苦余因此景物索笔砚为山人赋之》
惟其自陈尚讷怍,况又听者宁不聱。北宋·作者:王令《答李公安》
南暹北讷惜已死,唯师秀出孤峰孤。北宋·作者:郭祥正《前云居行寄元禅师》
讷师今亦浮杯徒,问答言词泻秋水。北宋·作者:郭祥正《和守讷上人五峰见寄之作》
嗟余鄙讷会强敌,蜀鸡格斗非所便。宋·作者:孔平仲《再作药名诗一首寄亶父并用本字更不假借此诸名布在本草中虽或隐晦然以为不当但取世俗之所知而遗其所不知亦君子之用心也至于搜索牵合亦可以发人意思而消磨光景请亶父同作》
讷庵言下瞠双目,孔子原来是仲尼。北宋·作者:释德洪《与韩子苍六首 其一》
收得讷庵末后句,罗敷种性觉风流。北宋·作者:释德洪《与韩子苍六首 其五》
长怜百丑兼且讷,慈禅慈禅不我拙。南宋·作者:释净如《慈书记写予真求赞漫书此以塞来意》
埋名晦迹殊幽隐。灰心讷辨示愚庸。唐·作者:敦煌曲子《行路难 无心律 存十二首 其九 第十三》
似讷始平分别路,如愚方塞是非门。后周·作者:释延寿《山居诗 其七》
讷也众中擅白眉,言论开发属英奇。唐末宋初·作者:赵普《王氏孝义歌》
吉凶悔吝生乎动,刚毅木讷近于仁。北宋·作者:邵雍《答友人》
短篇涩讷非所报,为我挥笔芟烦苛。北宋·作者:韩维《答曼叔见谢颍桥相过之什》
少讷胡为犯此苦,特念我困来省察。北宋·作者:文同《奉送少讷还青神》
天将少讷愈我病,次第为取蹊茅拔。北宋·作者:文同《奉送少讷还青神》
少讷忽尔道其去,归辕在途不可揠。北宋·作者:文同《奉送少讷还青神》
欲留少讷意无尽,更为逡巡柅西辖。北宋·作者:文同《奉送少讷还青神》
余尝从容问其友,琏复为余道居讷。北宋·作者:文同《送无演归成都》
想嵩琏讷见须避,不尔往往被呵咄。北宋·作者:文同《送无演归成都》
山人誇我谓如此,欲我诗之惭拙讷。北宋·作者:文同《富春山人为予道其所获石于江中者状甚怪伟欲予作诗言若可得持归刻其上当相与传无穷余夜坐平云阁是时山月清凛啼虫正苦余因此景物索笔砚为山人赋之》
惟其自陈尚讷怍,况又听者宁不聱。北宋·作者:王令《答李公安》
南暹北讷惜已死,唯师秀出孤峰孤。北宋·作者:郭祥正《前云居行寄元禅师》
讷师今亦浮杯徒,问答言词泻秋水。北宋·作者:郭祥正《和守讷上人五峰见寄之作》
嗟余鄙讷会强敌,蜀鸡格斗非所便。宋·作者:孔平仲《再作药名诗一首寄亶父并用本字更不假借此诸名布在本草中虽或隐晦然以为不当但取世俗之所知而遗其所不知亦君子之用心也至于搜索牵合亦可以发人意思而消磨光景请亶父同作》
讷庵言下瞠双目,孔子原来是仲尼。北宋·作者:释德洪《与韩子苍六首 其一》
收得讷庵末后句,罗敷种性觉风流。北宋·作者:释德洪《与韩子苍六首 其五》
长怜百丑兼且讷,慈禅慈禅不我拙。南宋·作者:释净如《慈书记写予真求赞漫书此以塞来意》
訥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訥】【酉集上】【言字部】 訥; 康熙笔画:11; 页码:页1150第09【唐韻】內骨切【集韻】【韻會】【正韻】奴骨切, 嫩入聲。【說文】言難也。【玉篇】遲鈍也。【廣韻】謇訥也。【論語】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關尹子·九藥篇】窮天下之辯者,不在辯而在訥。 又木名。【本草釋名】盧會,一名訥會。 又【集韻】或作呐。【史記·李將軍傳】廣訥口少言。【漢書】作呐。師古曰:呐亦訥字。 又【集韻】亦作詘。【前漢·曹參傳】訥於文辭。【史記】作詘。 又【集韻】張滑切,音鵽。言不辯也。 又【韻會小補】叶諾悅切,音涅。【老子·道德經】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正字通】通作 。【字彙補】籀文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