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的含义

蒯字的解释

  • 五行:
  • 康熙笔画:16
  • 拼音:kuǎi
  • 繁体:
  • 笔画:13
  • 部首:

蒯字寓意

【蒯】 kuǎi 〔草〕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水边或阴湿的地方,茎可编席,亦可造纸。 姓。

蒯字解释

【蒯】[①][kuǎi][《廣韻》苦怪切,去怪,溪。](1)草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线形,花褐色。生长水边或阴湿处,茎可织席、制绳或造纸。(2)犹芥。(3)方言。挠,抓。(4)古地名。春秋周畿内地。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5)姓。汉有通。

蒯字诗词来源

【蒯】轻微菅蒯将何用,容足偷安事颇同。唐·作者:刘商《赠严四草屦》
荐衡昔日知文举,乞火无人作蒯通。唐·作者:杜牧《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
寡妻稚女俱堪恨,却把馀杯奠蒯通。唐末·作者:罗隐《韩信庙》
早年闻有蒯先生,二十馀年道不行。五代至宋初·作者:徐铉《送蒯司录归京》
当初若听蒯通语,高祖功名未可知。北宋·作者:邵雍《题淮阴侯庙十首 其五》
故应菅蒯知心腹,弱缆能争万里风。北宋·作者:苏轼《慈湖夹阻风五首 其一》
苏子得之何所为,蒯缑弹铗咏新诗。北宋·作者:苏轼《武昌铜剑歌,并引》
蒯通狂说不足撼,陈豨孺子胡能为。北宋·作者:黄庭坚《韩信》
登坛一日冠群雄,钟室仓皇念蒯通。北宋·作者:张耒《韩信》
堇荼自采还堪喜,菅蒯谁从便可憎。宋·作者:晁说之《再和》
冯驩老大食不饱,起视八荒提蒯缑。北宋·作者:谢逸《闻徐师川自京师归豫章》
蹇驴破帽踏城市,腰间蒯维鸣湛卢。宋·作者:沈与求《次韵李元叔田邦镇唱酬之什 其二》
丝麻虽美收蒯菅,尚冀风人采舆隶。南宋·作者:李流谦《贺王制置敷学之除》
祸成篝火最堪怜,蒯索寒芦更与编。南宋·作者:姜特立《糟蟹呈虞察院 其二》
玉具拄颐谁复许,蒯缑弹铗老犹穷。南宋·作者:陆游《甲午十一月十三夜梦右臂踊出一小剑长八九寸有光既觉犹微痛也》
昔日长官今绣斧,吹嘘应念蒯为缑。南宋·作者:李洪《简章叔缜》
岁晚江湖未归客,蒯缑弹铗不堪听。南宋·作者:李洪《钱塘遇沈时仲匆匆索别》
肯闯侯门提蒯缑,贤科夷涂古共由。南宋·作者:陈造《送赴省七子》
回首交游幸无辱,蒯缑虽短不弹鱼。南宋·作者:周孚《别闾丘诸公之临安》
一剑西来又蒯缑,空馀逸气凛横秋。南宋·作者:卫博《书怀 其一》

蒯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蒯】【申集上】【艸字部】 蒯; 康熙笔画:16; 页码:页1049第27【唐韻】苦怪切,音喟。【左傳·成九年】雖有絲麻,無棄菅蒯。正義:蒯與菅連,亦菅之類。【儀禮·喪服傳疏】屨者藨蒯之菲也。《禮·玉藻》【註】蒯席澀,便于洗足也。【張衡·西京賦】草則葴莎菅蒯。【註】蒯草中爲索。 又地名。【左傳·昭二十三年】攻蒯,蒯潰。【註】河南縣蒯鄕是也。 又姓。【前漢·蒯通傳】蒯通,范陽人。 又蒯緱。【史記·孟嘗君傳註】蒯緱,把劒之物,謂以劒繩纏之。 又【韻補】苦對切,音塊。引《左傳》叶雖有姬姜,無棄蕉萃韻。 又【索隱·蒯成侯緤註】引《三蒼》,音裴。考證:〔【左傳·成八年】雖有絲麻,無棄菅蒯。【註】毛詩疏曰,菅與蒯連,亦菅之類。〕 謹照原文八年改九年。註毛詩疏曰改正義。菅與蒯改蒯與菅。〔【註】蒯席〕 謹按此玉藻註非喪服註,註上增禮玉藻三字。

与蒯字有相同康熙笔画数的字

与蒯字有相同简体笔画数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