咄字的含义
咄字的解释
咄
- 五行:火
- 康熙笔画:8
- 拼音:duō
- 繁体:咄
- 笔画:8
- 部首:口
咄字寓意
【咄】咄 duō 〔咄咄〕表示惊怪,如“咄咄怪事。” 表示呵叱:“咄!你这光棍!那么简单”。
咄字解释
【咄】[①][duō][《廣韻》當没切,入没,端。][《廣韻》丁括切,入末,端。]亦作“嚉1”。(1)呵叱。(2)指呵叱声。(3)叹词。表示嗟叹。(4)古时尊者呼左右之词。
咄字诗词来源
【咄】咄来长歌续短歌。西晋·作者:傅玄《艳歌行》
咄嗟失道尔回驾,沔彼流水趣东瀛。南齐·作者:王融《回向门诗》
三月三日咄泉水,七月七日芍陂塘。南梁·作者:刘遵《四时行生回诗》
咄嗟塞外同为客,满酌杯中一送君。唐·作者:胡皓《答徐四萧关别醉后见投》
扣剑悲吟空咄嗟,梁陈白骨乱如麻。盛唐·作者:李白《金陵歌送别范宣》
车轻御良马力优,咄哉识路行勿休,往取将相酬恩雠。中唐·作者:韩愈《刘生诗》
忆吾未冠赏年华,二十年间在咄嗟。中唐·作者:吕温《读小弟诗有感因口号以示之》
何得无厌时咄咄,犹言薄命不如人。唐·作者:白居易《诗酒琴人例多薄命予酷好三事雅当此科而所得已多为幸斯甚偶成狂咏聊写愧怀》
有鸟有鸟皆百舌,舌端百啭声咄㗧。中唐·作者:元稹《有鸟二十章 其十五》
戎王遣将来安慰,口不敢言心咄咄。中唐·作者: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 其十一 缚戎人》
阴圾爱长席箕掇,□谷多生没咄浑。唐·作者:佚名《王昭君变文 其一》
按剑临笼震咄呼,鹞甘枭戮伏鸠辜。唐末·作者:周昙《春秋战国门 公子无忌》
向空咄咄烦书字,举世滔滔莫问津。五代至宋初·作者:徐铉《病题二首 其二》
壮气未平空咄咄,狂言无验信悠悠。五代至宋初·作者:徐铉《陈觉放还至泰州以诗见寄作此答之》
咄。北宋·作者:释重显《寄李都尉》
咄。北宋·作者:释重显《山行逢勤禅德》
咄嗟失道尔回驾,沔彼流水趣东瀛。南齐·作者:王融《回向门诗》
三月三日咄泉水,七月七日芍陂塘。南梁·作者:刘遵《四时行生回诗》
咄嗟塞外同为客,满酌杯中一送君。唐·作者:胡皓《答徐四萧关别醉后见投》
扣剑悲吟空咄嗟,梁陈白骨乱如麻。盛唐·作者:李白《金陵歌送别范宣》
车轻御良马力优,咄哉识路行勿休,往取将相酬恩雠。中唐·作者:韩愈《刘生诗》
忆吾未冠赏年华,二十年间在咄嗟。中唐·作者:吕温《读小弟诗有感因口号以示之》
何得无厌时咄咄,犹言薄命不如人。唐·作者:白居易《诗酒琴人例多薄命予酷好三事雅当此科而所得已多为幸斯甚偶成狂咏聊写愧怀》
有鸟有鸟皆百舌,舌端百啭声咄㗧。中唐·作者:元稹《有鸟二十章 其十五》
戎王遣将来安慰,口不敢言心咄咄。中唐·作者: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 其十一 缚戎人》
阴圾爱长席箕掇,□谷多生没咄浑。唐·作者:佚名《王昭君变文 其一》
按剑临笼震咄呼,鹞甘枭戮伏鸠辜。唐末·作者:周昙《春秋战国门 公子无忌》
向空咄咄烦书字,举世滔滔莫问津。五代至宋初·作者:徐铉《病题二首 其二》
壮气未平空咄咄,狂言无验信悠悠。五代至宋初·作者:徐铉《陈觉放还至泰州以诗见寄作此答之》
咄。北宋·作者:释重显《寄李都尉》
咄。北宋·作者:释重显《山行逢勤禅德》
咄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咄】【丑集上】【口字部】 咄; 康熙笔画:8; 页码:页184第07【唐韻】【集韻】【韻會】【正韻】 當沒切,敦入聲。【說文】相謂也。【前漢·李陵傳】立政曰:咄,少卿良苦。 又【廣韻】呵也。【戰國策】呴籍叱咄。【前漢·東方朔傳】朔笑之曰:咄。【註】師古曰:咄,叱咄之聲。 又泉名。【寰宇記】咄泉在淨戒寺北,人至泉旁,大叫大涌,小叫小涌,咄之則涌彌甚。 又【韻會】咄咄,驚怪聲也。【後漢·嚴光傳】帝卽其臥所,撫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爲理耶。【晉書·殷浩傳】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又【增韻】咄嗟,咨語也。【晉書·石崇傳】嘗爲客作豆粥,咄嗟便辦。 又【正字通】或曰汾晉之閒,尊者呼左右曰咄,左右必諾。司空圖作休沐記用之。 又【前漢·西域傳】郁立師國,王治內咄谷。【註】咄,丁忽反。 又【集韻】【韻會】【正韻】 都括切,音掇。【玉篇】叱也。 又【前漢·東方朔傳註】鄭展曰:咄,音豽裘之豽。◎按師古以鄧說爲非,然鄧有此音,今存之。 又叶都聿切。【蘇轍·香山賦】母令東坡,聞我而咄。奉持香山,稽首仙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