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字的含义
抗字的解释
抗
- 五行:木
- 康熙笔画:8
- 拼音:kàng
- 繁体:抗
- 笔画:7
- 部首:扌
抗字寓意
【抗】抗 kàng 抵御:抗击。抗争。抗拒。抵抗。顽抗。 拒绝:抗议。抗上。抗命。抗税。 对等:抗衡(力量不相上下的对抗)。
抗字解释
【抗】[①][kàng][《廣韻》苦浪切,去宕,溪。][《廣韻》胡郎切,平唐,匣。]亦作“杭2”。“阬2”的被通假字。(1)抗拒;抵御。(2)匹敌;抗衡。(3)举;支撑。(4)立;树立;耸立。(5)救,援。(6)呈上。(7)收藏。(8)正直;高尚。(9)亢,高亢。(10)指发出高亢的声音。(11)上;远。参见“抗古”、“抗想”。(12)振,扬。(13)撞击。(14)极。参见“抗絶”。(15)姓。汉代有抗徐。见《後汉书·桓帝纪》。[②][káng][gāng][《集韻》居郎切,平唐,見。](1)用肩承物。(2)承担。(3)通“康”。参见“抗2莊”。
抗字诗词来源
【抗】抗辞请刃诛部曲,作色论兵犯二帅。盛唐·作者:李颀《别梁锽》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唐·作者:杜甫《秋兴八首 其三》
青门抗行谢客儿,健笔连羁王献之。唐·作者:卢象《紫阳真人歌》
狂来纸尽势不尽,投笔抗声连叫呼。唐·作者:鲁收《怀素上人草书歌》
乞身已见抗疏频,优礼新闻诏书许。中唐·作者:权德舆《奉送孔十兄宾客承恩致政归东都旧居》
近来渐有临池兴,为报元常欲抗行。中唐·作者:刘禹锡《荅后篇》
接翅十年同抗疏,投荒万里独登楼。唐末·作者:余镐《哀林虔中》
晁叟亦言归去来,抗表辞荣养衰朽。北宋·作者:晁迥《仿归去来辞》
石渠仙署久离群,抗迹丹台世绝伦。北宋·作者:刘筠《寄灵仙观舒职方学士》
右墄独登温树密,前旌双抗岭云高。北宋·作者:刘筠《句 其二十八》
抗表忽然干凤扆,拂衣殊欲谢人群。北宋·作者:杨亿《次韵和致仕李殿丞寅见寄之什因以纪赠》
忽闻抗表干君父,切要悬车示子孙。北宋·作者:杨亿《致仕朱侍郎归江陵》
院邻翠障千寻碧,门抗寒溪一带清。宋·作者:江白《等法院》
回据日畿分宝势,远承云路抗飞梁。北宋·作者:夏竦《奉和御制国学太宗皇帝御书阁告成》
崇岩绝壑足清放,抗迹万里无埃尘。北宋·作者:齐唐《送张尊师监龙瑞宫》
中兴曾作故人看,抗节唯怜七里滩。北宋·作者:孙沔《题子陵钓台 其二》
左幡彤赤抗前旌,捧诏西归觐大庭。北宋·作者:宋祁《送杨学士三首 其一》
皂衣京兆数论兵,西护秦台暂抗旌。北宋·作者:宋祁《送王龙图镇秦亭》
孤风大义人谁见,宣室聊曾抗倖臣。北宋·作者:张方平《东方朔》
可怜韩子独强介,抗颜不为缁黄羞。北宋·作者:张方平《酬范思远》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唐·作者:杜甫《秋兴八首 其三》
青门抗行谢客儿,健笔连羁王献之。唐·作者:卢象《紫阳真人歌》
狂来纸尽势不尽,投笔抗声连叫呼。唐·作者:鲁收《怀素上人草书歌》
乞身已见抗疏频,优礼新闻诏书许。中唐·作者:权德舆《奉送孔十兄宾客承恩致政归东都旧居》
近来渐有临池兴,为报元常欲抗行。中唐·作者:刘禹锡《荅后篇》
接翅十年同抗疏,投荒万里独登楼。唐末·作者:余镐《哀林虔中》
晁叟亦言归去来,抗表辞荣养衰朽。北宋·作者:晁迥《仿归去来辞》
石渠仙署久离群,抗迹丹台世绝伦。北宋·作者:刘筠《寄灵仙观舒职方学士》
右墄独登温树密,前旌双抗岭云高。北宋·作者:刘筠《句 其二十八》
抗表忽然干凤扆,拂衣殊欲谢人群。北宋·作者:杨亿《次韵和致仕李殿丞寅见寄之什因以纪赠》
忽闻抗表干君父,切要悬车示子孙。北宋·作者:杨亿《致仕朱侍郎归江陵》
院邻翠障千寻碧,门抗寒溪一带清。宋·作者:江白《等法院》
回据日畿分宝势,远承云路抗飞梁。北宋·作者:夏竦《奉和御制国学太宗皇帝御书阁告成》
崇岩绝壑足清放,抗迹万里无埃尘。北宋·作者:齐唐《送张尊师监龙瑞宫》
中兴曾作故人看,抗节唯怜七里滩。北宋·作者:孙沔《题子陵钓台 其二》
左幡彤赤抗前旌,捧诏西归觐大庭。北宋·作者:宋祁《送杨学士三首 其一》
皂衣京兆数论兵,西护秦台暂抗旌。北宋·作者:宋祁《送王龙图镇秦亭》
孤风大义人谁见,宣室聊曾抗倖臣。北宋·作者:张方平《东方朔》
可怜韩子独强介,抗颜不为缁黄羞。北宋·作者:张方平《酬范思远》
抗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抗】【卯集中】【手字部】 抗; 康熙笔画:8; 页码:页422第02〔古文〕亢【唐韻】苦浪切【集韻】【韻會】【正韻】口浪切, 音伉。【說文】扞也。【儀禮·旣夕】抗木橫三縮二。【註】抗,禦也,所以禦止土者。 又【廣韻】舉也。【禮·文王世子】周公抗世子法於伯禽。【註】舉以世子之法,使與成王居而學之。又【樂記】歌者上如抗,下如墜。【疏】歌聲上響,感動人意,如似抗舉也。 又以手舉物也。【淮南子·說山訓】百人抗浮,不若一人挈而趨。 又振也,蔽也。 又【增韻】抵也,敵也。【前漢·貨殖傳】子貢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 又【揚子·方言】縣也。山之東西曰抗,燕趙之郊縣物於臺之上謂之佻。 又【集韻】居郞切,音岡。與掆同。亦舉也。【詩·小雅】大侯旣抗。【箋】舉鵠而棲之於侯也。【毛傳】苦浪反。【朱傳】居郞反。 又【唐韻】胡郞切【集韻】寒剛切, 音杭。義同。【蔡邕·釋誨】九河盈溢,非一 所防。帶甲百萬,非一勇所抗。 【說文】抗或从木。【徐鉉曰】今俗作胡郞切。別見木部。亢字作亠下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