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字的含义
牽字的解释
牽
- 五行:土
- 康熙笔画:11
- 拼音:qiān
- 繁体:牽
- 笔画:11
- 部首:牛
牽字寓意
【牽】牽 qiān 见“牵”。
牽字解释
【牽】[①][qiān][《廣韻》苦堅切,平先,溪。]亦作“撁1”。“牵1”的繁体字。(1)拉,挽。(2)指牛、羊、豕。(3)带领;引导。(4)引。(5)挂;牵挂。(6)牵连;牵涉。(7)牵累。(8)牵制。(9)拘泥。(10)古地名。(11)姓。汉有兖州刺史牵颢。见《後汉书·皇甫规传》。[②][qiàn][《廣韻》苦甸切,去霰,溪。]同“縴1”。“牵2”的繁体字。挽船的绳索。
牽字诗词来源
【牽】牵牛织女遥相望。曹魏·作者:曹丕《燕歌行二首 其一》
牵牛织女期在秋,山高水深路无由。西晋·作者:傅玄《拟四愁诗四首 其一》
唯闻哑哑城上乌。玉栏金井牵辘轳。南梁·作者:吴均《行路难五首 其四》
惟闻哑哑城上乌。玉阑金井牵辘轳。南梁·作者:费昶《行路难二首 其一》
桃李佳人欲相照,摘叶牵花来并笑。陈朝·作者:江总《梅花落》
当学织女嫁牵牛,莫作姮娥叛夫婿。南北朝末隋初·作者:薛道衡《豫章行 其二》
一舠白水牵愁断,两束黄香拭泪开。隋末唐初·作者:慧净《自皋亭至吴门吊二大护法》
拄杖负书寻远寺,倩童牵鹿渡深溪。唐·作者:萧翼《宿云门东客院》
传闻织女对牵牛,相望重河隔浅流。初唐·作者:骆宾王《艳情代郭氏荅卢照邻》
定是风光牵宿醉,来晨复得幸昆明。初唐·作者:沈佺期《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
此夜星繁河正白,人传织女牵牛客。初唐·作者:沈佺期《七夕曝衣篇》
对菊渊明怀刺史,抛梭织女弄牵牛。初唐·作者:陈元光《候夜行师七唱 其五》
牵牛南渡象昭回,学凤楼成帝女来。初唐·作者:李乂《侍宴安乐公主新宅应制》
内人试取御衣牵,啄手暝声不许前。唐·作者:张说《时乐鸟篇》
舟人牵锦缆,浣女结罗裳。盛唐·作者:孟浩然《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
青骢一匹昆崙牵,奏上大王不取钱。盛唐·作者:王昌龄《上马当山神》
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盛唐·作者:李白《横江词六首 其二》
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盛唐·作者:李白《别内赴徵三首 其二》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盛唐·作者: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高处红须欲就手,低边绿刺已牵衣。盛唐·作者:储光羲《蔷薇》
牵牛织女期在秋,山高水深路无由。西晋·作者:傅玄《拟四愁诗四首 其一》
唯闻哑哑城上乌。玉栏金井牵辘轳。南梁·作者:吴均《行路难五首 其四》
惟闻哑哑城上乌。玉阑金井牵辘轳。南梁·作者:费昶《行路难二首 其一》
桃李佳人欲相照,摘叶牵花来并笑。陈朝·作者:江总《梅花落》
当学织女嫁牵牛,莫作姮娥叛夫婿。南北朝末隋初·作者:薛道衡《豫章行 其二》
一舠白水牵愁断,两束黄香拭泪开。隋末唐初·作者:慧净《自皋亭至吴门吊二大护法》
拄杖负书寻远寺,倩童牵鹿渡深溪。唐·作者:萧翼《宿云门东客院》
传闻织女对牵牛,相望重河隔浅流。初唐·作者:骆宾王《艳情代郭氏荅卢照邻》
定是风光牵宿醉,来晨复得幸昆明。初唐·作者:沈佺期《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
此夜星繁河正白,人传织女牵牛客。初唐·作者:沈佺期《七夕曝衣篇》
对菊渊明怀刺史,抛梭织女弄牵牛。初唐·作者:陈元光《候夜行师七唱 其五》
牵牛南渡象昭回,学凤楼成帝女来。初唐·作者:李乂《侍宴安乐公主新宅应制》
内人试取御衣牵,啄手暝声不许前。唐·作者:张说《时乐鸟篇》
舟人牵锦缆,浣女结罗裳。盛唐·作者:孟浩然《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
青骢一匹昆崙牵,奏上大王不取钱。盛唐·作者:王昌龄《上马当山神》
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盛唐·作者:李白《横江词六首 其二》
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盛唐·作者:李白《别内赴徵三首 其二》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盛唐·作者: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高处红须欲就手,低边绿刺已牵衣。盛唐·作者:储光羲《蔷薇》
牽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牽】【巳集下】【牛字部】 牽; 康熙笔画:11; 页码:页701第02〔古文〕摼 【唐韻】苦堅切【集韻】【韻會】輕煙切, 音岍。【說文】引前也。从牛,象引牛之縻也。【易·夬卦】牽羊悔亡。【書·酒誥】肇牽車牛。【禮·曲禮】效馬效羊者,右牽之。效犬者,左牽之。 又【周禮·天官·小宰】掌其牢禮,委積膳獻飮食賔賜之飱牽。【註】飱,夕食也。牽,牲牢可牽而行者。【左傳·僖三十三年】惟是脯資餼牽竭矣。【註】牽,謂牛羊豕。 又【玉篇】挽也。【左傳·襄十年】牽帥老夫,以至於此。 又【玉篇】連也。【易·小畜】九二牽復吉。【疏】牽謂牽連。 又【玉篇】速也。【禮·學記】君子之敎喩也,道而勿牽。【疏】牽謂牽逼人。苟不曉知,亦不偪急,牽令速曉也。 又【管子·法法篇】令出而不行,謂之牽。 又拘也。【史記·六國表】學者牽於所聞。 又牽牛,星名。【禮·月令】旦牽牛中。 又地名。【春秋·定十四年】公會齊侯衞侯于牽。【註】魏郡黎陽縣東北有牽城。 又人名。【左傳·成十七年】鮑牽見之。 又姓。【後漢·皇甫規傳】實賴兗州刺史牽顥之淸猛。 又【廣韻】苦甸切【集韻】輕甸切, 音俔。【廣韻】牽挽也。 又【增韻】挽舟索,一名百丈牽。 又叶詳均切。【急就章】盜賊繫囚搒笞臀朋,黨謀敗相引牽,欺誣詰狀還反眞。【韻會】亦作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