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的含义

仞字的解释

  • 五行:
  • 康熙笔画:5
  • 拼音:rèn
  • 繁体:
  • 笔画:5
  • 部首:

仞字寓意

【仞】 rèn 古代计量单位:一(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山高万。 测量深度。 古同“韧”,坚韧。

仞字解释

【仞】[①][rèn][《廣韻》而振切,去震,日。]亦作“仭1”。(1)古代长度单位。七尺为一。一说,八尺为一。(2)测量深度。(3)“認”的古字。承认。(4)“認”的古字。辨识。(5)“認”的古字。认为,当作。(6)通“韌”。柔软而坚固。(7)通“忍”。(8)通“牣”。满,充满。(9)古地名。春秋楚地。在今湖北省均县境。

仞字诗词来源

【仞】山万仞兮多高峰,流九派兮饶江渚。南梁·作者:萧统《示云麾弟》
万仞高岩藏日色,千寻幽涧浴云衣。初唐·作者:武则天《石淙》
亏功九仞罢崇山,顿驾千里倦长路。唐·作者:道世《颂六十二首 其九》
鸡头西畔洞门开,陈氏丹升劫仞台。唐·作者:张九龄《游洞门题陈氏丹台诗》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盛唐·作者:王之涣《凉州词二首 其一》
九霄特立红鸾姿,万仞孤生玉树枝。盛唐·作者:李颀《送刘四赴夏县》
洪河之南曰秦镇,发地削成五千仞。唐·作者:王翰《赋得明星玉女坛送廉察尉华阴》
君不见三峰直上五千仞,见君文章亦如此。唐·作者:岑参《送魏升卿擢第归东都因怀魏校书陆浑乔潭》
举头何处望来踪,万仞千山鸟飞远。唐·作者:护国《临川道中》
衡阳双峡插天峻,青壁巉巉万馀仞。唐·作者:王邕《怀素上人草书歌》
未若不相知,中心万仞何由款。中唐·作者:韦应物《难言》
芙蓉山顶玉池西,一室平临万仞溪。唐·作者:韩翃《赠别华阴道士》
孤城夕对戍楼闲,回合青冥万仞山。唐·作者:王烈《塞上曲二首 其二》
亦知受业公门事,数仞丘墙不见山。中唐·作者:杨巨源《酬令狐舍人》
争高千仞山皆让,并秀三峰色也寒。唐·作者:韦绶《郡治楼望黄山》
鸟企蛇盘地半天,下窥千仞到浮烟。中唐·作者:欧阳詹《自南山却赴京师石臼岭头即事寄严仆射》
碧落千山万仞现,藤萝相接次连溪。唐·作者:寒山《诗三百三首 其一百九十四》
千仞岩峦深可遁,万重溪涧石楼台。唐·作者:寒山《诗三百三首 其二百五》
当时雄盛如何比,千仞无根立平地。唐·作者:刘商《姑苏怀古送秀才下第归江南》
斡流倒景不可窥,万仞千崖生跬步。中唐·作者:窦庠《金山行》

仞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仞】【子集中】【人字部】 仞; 康熙笔画:5; 页码:页93第04【廣韻】【集韻】【韻會】【正韻】 而振切,音刃。【孔安國曰】八尺曰仞。【禮·祭義】築宮仞有三尺。【前漢·賈誼傳】鳳凰翔於千仞。 又度深曰仞。【左傳·昭三十二年】仞溝洫。 又與認通。【列子·天瑞篇】天地萬物不相離,仞而有之,皆惑也。【註】仞卽認。【淮南子·人閒訓】非其事者,勿仞也。仞人之事者敗。 又與牣通。滿也。【司馬相如·子虛賦】充仞其中。 又地名。【左傳·文十六年】楚子貝自仞以伐庸。【註】仞入庸道。 一作軔。【孟子】掘井九軔。 【正字通】古以周尺八尺爲仞,中人之身,長八尺,兩臂尋之,亦八尺,兩足步之,亦八尺。度高深以仞,度短長以尋,度地以步。《小爾雅》四尺曰仞,王肅从之。包咸鄭 謂七尺曰仞。《書》爲山九仞。《釋文》仞,七尺也。《應劭·漢書註》:五尺六寸曰仞。顏師古非之曰:八尺曰仞,取人申臂之一尋也。顏說與孔安國同,顏以八尺爲仞是也。《說文》以仞爲申臂一尋,非。一尋止六尺耳。或曰古尺短,周尺八尺,以今度之一寸,又減二分,應劭之說據漢尺也。《莊子·庚桑楚》步仞之丘註:七尺曰仞,亦非。

与仞字有相同康熙笔画数的字

与仞字有相同简体笔画数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