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字的含义
耐字的解释
耐
- 五行:火
- 康熙笔画:9
- 拼音:nài
- 繁体:耐
- 笔画:9
- 部首:而
耐字寓意
【耐】耐 nài 忍,受得住:忍耐。耐久。耐人寻味。 古同“奈”,奈何。
耐字解释
【耐】[①][nài][《廣韻》奴代切,去代,泥。](1)忍受。(2)引申为容忍。(3)禁得起。(4)胜任。(5)适宜;相称。(6)愿意;宁愿。(7)挨,拖延。(8)同“耏”。(9)同“奈”。无奈;奈何。[②][nǎi]方言。你。[③][néng][《集韻》奴登切,平登,泥。]“能1”的古字。能够。
耐字诗词来源
【耐】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盛唐·作者: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其二》
尊前柏叶休随酒,胜里金花巧耐寒。唐·作者:杜甫《人日二首 其二》
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唐·作者:杜甫《洗兵马》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唐·作者: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其三》
三月灞陵春已老,故人相逢耐醉倒。唐·作者:岑参《喜韩樽相过》
不耐檐前红槿枝,薄妆春寝觉仍迟。中唐·作者:刘言史《乐府杂词三首 其三》
耐岁耐寒存苦节,故于冷境发枯荄。唐·作者:李诉《梅花吟》
闻说天坛花耐凉,笑风含露对秋光。唐·作者:鲍溶《见袁德师侍御说江南有仙檀花因以戏赠》
妾不忍见姑郎忍见,为郎忍耐看姑面。中唐·作者:元稹《乐府古题序 忆远曲》
六出花开赤玉盘,当中红湿耐春寒。唐·作者:李涉《山花》
故使横波认玉郎。叵耐不知何处去。唐·作者:敦煌曲子《柳青娘 其一 倚阑人二首》
争耐不平千古事,须期一诀荡凶顽。中唐·作者:吕岩《七言 其七十八》
嫩叶初齐不耐寒,风和时拂玉栏干。唐·作者:段成式《折杨柳七首 其四》
风恼花枝不耐频,等闲飞落易愁人。中唐·作者:雍陶《春咏》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唐·作者:李商隐《霜月》
薄宦未甘霜发改,夹衣犹耐水风寒。唐·作者:薛逢《芙蓉溪送前资州裴使君归京宁拜户部裴侍郎》
叵耐一双穷相眼,不堪花卉在前头。唐·作者:崔橹《有酒失于虔州陆郎中肱以诗谢之》
不耐高风怕冷烟,瘦红欹委倒青莲。唐·作者:崔橹《残莲花 其二》
唯奈瘴烟笼饮啄,可堪春雨滞飞鸣。唐·作者:陆龟蒙《奉和袭美病孔雀》
尊前柏叶休随酒,胜里金花巧耐寒。唐·作者:杜甫《人日二首 其二》
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唐·作者:杜甫《洗兵马》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唐·作者: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其三》
三月灞陵春已老,故人相逢耐醉倒。唐·作者:岑参《喜韩樽相过》
不耐檐前红槿枝,薄妆春寝觉仍迟。中唐·作者:刘言史《乐府杂词三首 其三》
耐岁耐寒存苦节,故于冷境发枯荄。唐·作者:李诉《梅花吟》
闻说天坛花耐凉,笑风含露对秋光。唐·作者:鲍溶《见袁德师侍御说江南有仙檀花因以戏赠》
妾不忍见姑郎忍见,为郎忍耐看姑面。中唐·作者:元稹《乐府古题序 忆远曲》
六出花开赤玉盘,当中红湿耐春寒。唐·作者:李涉《山花》
故使横波认玉郎。叵耐不知何处去。唐·作者:敦煌曲子《柳青娘 其一 倚阑人二首》
争耐不平千古事,须期一诀荡凶顽。中唐·作者:吕岩《七言 其七十八》
嫩叶初齐不耐寒,风和时拂玉栏干。唐·作者:段成式《折杨柳七首 其四》
风恼花枝不耐频,等闲飞落易愁人。中唐·作者:雍陶《春咏》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唐·作者:李商隐《霜月》
薄宦未甘霜发改,夹衣犹耐水风寒。唐·作者:薛逢《芙蓉溪送前资州裴使君归京宁拜户部裴侍郎》
叵耐一双穷相眼,不堪花卉在前头。唐·作者:崔橹《有酒失于虔州陆郎中肱以诗谢之》
不耐高风怕冷烟,瘦红欹委倒青莲。唐·作者:崔橹《残莲花 其二》
唯奈瘴烟笼饮啄,可堪春雨滞飞鸣。唐·作者:陆龟蒙《奉和袭美病孔雀》
耐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耐】【未集中】【而字部】 耐; 康熙笔画:9; 页码:页962第01【廣韻】【集韻】【韻會】 與耏同。【說文】耏,或从寸。【前漢·高帝紀】令郞中有罪耐以上請之。【註】應劭曰:輕罪不至于髠,完其耏,故曰耏,古耐字,从彡,髮膚之首也。蘇林以爲法度字皆从寸,後改如是,音若能。如淳曰:耐,猶任也。任其事也。師古曰:依應氏之說。耐當音而,如氏之解,則音乃代反,其義亦兩通。耐謂頰旁毛也。功臣侯表,宣曲侯通,耏爲鬼薪,則應氏之說斯爲長矣。 又【廣韻】耐,忍也。【荀子·仲尼篇】能耐任之。【註】忍也。 又【集韻】【正韻】 奴登切,音能。能或作耐。【禮·禮運】故聖人耐以天下爲一家。【註】耐,古能字。 又【類篇】熊屬。◎按宋祁漢書高帝紀註云:古者能字皆作耐字,後世以三足之能爲能,故今人書能無有作耐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