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的含义

諾字的解释

  • 五行:
  • 康熙笔画:16
  • 拼音:nuò
  • 繁体:
  • 笔画:15
  • 部首:

諾字寓意

【諾】 nuò 见“诺”。

諾字解释

【諾】[①][nuò][《廣韻》奴各切,入鐸,泥。]“诺1”的繁体字。(1)表示同意、遵命的答应声。(2)引申为顺从,唯命是从。(3)应允;同意。(4)古代批“”字于公文之尾,表示许可,相当于后世的画行。

諾字诗词来源

【諾】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阳宗资主画诺。汉·作者:无名氏《二郡谣》
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唐·作者:张谓《题长安壁主人》
儿家夫婿多轻薄,借客探丸重然诺。盛唐·作者:崔颢《代闺人答轻薄少年》
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从来许杀身。中唐·作者:戎昱《上湖南崔中丞》
夏侯入洞闻仙乐,工祝致告神喜诺。中唐·作者:刘禹锡《龙门祷雨歌》
倘逢感激许然诺,必能万古留清规。中唐·作者:李渤《喜弟淑再至为长歌》
长闻季氏千金诺,更望刘公一纸书。唐·作者:许浑《寄献三川守刘公 其二》
应怜有客外妻子,思在长生一顾中。唐·作者:赵嘏《赠道者》
新诺似山无力负,旧恩如水满身流。唐·作者:赵嘏《献淮南李仆射》
空惭季布千金诺,但负刘弘一纸书。唐·作者:皮日休《宏词下第感恩献兵部侍郎》
拜首敢将诚吐血,蜕形唯待诺如金。晚唐·作者:黄滔《投刑部裴郎中》
知君满箧前朝事,凤诺龙奴借与窥。唐·作者:陆龟蒙《奉和袭美暇日独处见寄》
一饭意专堪便死,千金诺在转难酬。唐末·作者:吴融《离霅溪感事献郑员外》
金诺静宜资讲诵,玉山寒称奉尊罍。唐末至五代·作者:齐己《闻王员外新恩有寄》
滥陪坐诺已三年,始望霜威绀弩前。北宋·作者:宋祁《献外台王侍御》
坐题吏诺君何怪,只是涟漪素食人。北宋·作者:宋祁《春晚官舍呈幕中》
子鱼一尾不曾有,又诺毗陵苍鼠毫。北宋·作者:梅尧臣《走笔戏邵兴宗》
故人千里驾,信士百金诺。北宋·作者:欧阳修《拟剥啄行寄赵少师》
隐几郡斋閒主诺,荐羞家府乐循陔。北宋·作者:刘敞《次韵和寄》
翰林仙伯屈主诺,忧民之忧乐民乐。北宋·作者:刘敞《和永叔食糟民》

諾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諾】【酉集上】【言字部】 諾; 康熙笔画:16; 页码:页1173第02〔古文〕喏【唐韻】【正韻】奴各切【集韻】【韻會】匿各切, 囊入聲。【說文】譍也。【玉篇】答也。【正韻】應聲。【詩·魯頌】莫敢不諾。【箋】應辭也。【禮·玉藻】父命呼唯而不諾。【註】唯速而恭,諾緩而慢。又【投壷】大師曰諾。【疏】承領之辭也。【吳志·顧雍傳】顧悌每得父書,拜跪讀之,每句應諾。 又【韻會】以言許人曰諾。【左傳·襄十八年】獻子許諾。【論語】子路無宿諾。【史記·季布傳】楚諺: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老子·道德經】輕諾必寡信。【荀子·王霸篇】 賞己諾,信乎天下矣。【註】諾許也。己不許也。 又自輺語。【公羊傳·僖元年】慶父曰:此奚斯之聲也,諾己。【註】諾已,皆自輺語。 又【南史·江夏王鋒傳】鋒五歲,齊高帝使學鳳尾諾,一學卽工。【潘遠·紀聞談】諸侯箋奏皆批曰諾,諾字有尾若風也。 又【字彙補】諾臯,神名。【酉陽雜俎】有《諾臯記》。 又水名。【前漢·匈奴傳】韓昌、張猛與單于及大臣,俱登匈奴諾水東山。【師古註】今突厥地,諾眞水也。 又州名。【唐書·地理志】諾州,屬靜邊郡,貞觀五年置。 又姓,見【姓苑】。

与諾字有相同康熙笔画数的字

与諾字有相同简体笔画数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