跡字的含义
跡字的解释
跡
- 五行:火
- 康熙笔画:13
- 拼音:jì
- 繁体:跡
- 笔画:13
- 部首:足
跡字寓意
【跡】跡 jì 同“迹”。
跡字解释
【跡】[①][jī][《廣韻》資昔切,入昔,精。]亦作“跡1”。亦作“蹟1”。(1)脚印;足迹。(2)痕迹。(3)指手迹。(4)形迹;行动。(5)业绩;事迹。(6)追踪;追寻。(7)至;蹈。(8)遵循;仿效。(9)考核;推究。(10)量词。相当于“步”。
跡字诗词来源
【跡】曲堤虽险贼何益。但有宋公自屏迹。南北朝·作者:无名氏《清河民为宋世良谣》
仙查逐源终未极,苏亭遗迹上难迁。西梁·作者:沈君攸《桂楫泛河中》
兴言共伤千里道,俯迹聊示五情同。隋末唐初·作者:许敬宗《奉和圣制送来济应制》
马迹印开苍石上,龟头横插白云中。隋末唐初·作者:李世民《题龟峰山》
游山宰相书名字,采药仙人留迹踪。隋末唐初·作者:李世民《题龟峰山》
仙储本性谅难求,圣迹奇术秘玄猷。初唐·作者:武则天《游仙篇》
古箧重书宜笔迹,路台鹤胃若弦声。初唐·作者:刘希夷《北邙篇》
长楸尘闇形影遥,上策日明踪迹遍。初唐·作者:刘希夷《死马赋》
灵迹才辞周柱下,祥氛已入函关中。初唐·作者:宋之问《函谷关》
著作不休出中肠,权豪屏迹肃严霜。初唐·作者:李显《景龙四年正月五日移仗蓬莱宫御大明殿会吐蕃骑马之戏因重为柏梁体联句》
自然东海神仙处,何用西昆辙迹疲。初唐·作者:刘宪《兴庆池侍宴应制》
即此神仙对琼圃,何烦辙迹向瑶池。唐·作者:赵彦伯《苑中遇雪应制》
北行七里有灵迹,潭中圣字看历历。盛唐·作者:权澈《琵琶泓石壁诗刻》
自是神仙多变异,肯教踪迹掩红尘。唐·作者:张果《题登真洞》
远公遁迹庐山岑,开士幽居祇树林。盛唐·作者:李颀《题璿公山池》
敛迹俛眉心自甘,高歌击节声半苦。盛唐·作者:李颀《放歌行荅从弟墨卿》
窈窕容华为谁惜,长门一闭无行迹。唐·作者:魏奉古《长门怨》
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盛唐·作者: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 其五》
迹留黄绶人多叹,心在青云世莫知。盛唐·作者:高适《同颜六少府旅宦秋中之作》
遗墟但见狐狸迹,古地空馀草木根。盛唐·作者:高适《古大梁行》
仙查逐源终未极,苏亭遗迹上难迁。西梁·作者:沈君攸《桂楫泛河中》
兴言共伤千里道,俯迹聊示五情同。隋末唐初·作者:许敬宗《奉和圣制送来济应制》
马迹印开苍石上,龟头横插白云中。隋末唐初·作者:李世民《题龟峰山》
游山宰相书名字,采药仙人留迹踪。隋末唐初·作者:李世民《题龟峰山》
仙储本性谅难求,圣迹奇术秘玄猷。初唐·作者:武则天《游仙篇》
古箧重书宜笔迹,路台鹤胃若弦声。初唐·作者:刘希夷《北邙篇》
长楸尘闇形影遥,上策日明踪迹遍。初唐·作者:刘希夷《死马赋》
灵迹才辞周柱下,祥氛已入函关中。初唐·作者:宋之问《函谷关》
著作不休出中肠,权豪屏迹肃严霜。初唐·作者:李显《景龙四年正月五日移仗蓬莱宫御大明殿会吐蕃骑马之戏因重为柏梁体联句》
自然东海神仙处,何用西昆辙迹疲。初唐·作者:刘宪《兴庆池侍宴应制》
即此神仙对琼圃,何烦辙迹向瑶池。唐·作者:赵彦伯《苑中遇雪应制》
北行七里有灵迹,潭中圣字看历历。盛唐·作者:权澈《琵琶泓石壁诗刻》
自是神仙多变异,肯教踪迹掩红尘。唐·作者:张果《题登真洞》
远公遁迹庐山岑,开士幽居祇树林。盛唐·作者:李颀《题璿公山池》
敛迹俛眉心自甘,高歌击节声半苦。盛唐·作者:李颀《放歌行荅从弟墨卿》
窈窕容华为谁惜,长门一闭无行迹。唐·作者:魏奉古《长门怨》
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盛唐·作者: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 其五》
迹留黄绶人多叹,心在青云世莫知。盛唐·作者:高适《同颜六少府旅宦秋中之作》
遗墟但见狐狸迹,古地空馀草木根。盛唐·作者:高适《古大梁行》
跡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跡】【酉集中】【足字部】 跡; 康熙笔画:13; 页码:页1224第16【廣韻】【集韻】【正韻】 資昔切,音積。與迹同。【釋名】跡,積也。積累而前也。【類篇】跡,步處也。 又【韻補】叶卽略切【陸機·演連珠】火壯則烟微,性充則情約。是以殷墟有感物之悲,周京無竚立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