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的含义

撻字的解释

  • 五行:
  • 康熙笔画:17
  • 拼音:
  • 繁体:
  • 笔画:15
  • 部首:

撻字寓意

【撻】 tà 见“挞”。

撻字解释

【撻】[①][tà][《廣韻》他達切,入曷,透。]“挞1”的繁体字。(1)用鞭子或棍子打。(2)引申为攻打。(3)拍打;拂擦。(4)迅速。(5)箭溜。嵌于弓把之侧,用作箭杆定位。(6)用来压种盖土的农具。(7)一种水利工程建筑。

撻字诗词来源

【撻】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盛唐·作者:高适《封丘作》
谁料伍员入郢后,大开陵寝挞平王。晚唐·作者:胡曾《咏史诗 柏举》
须向广场驱驵骏,莫从闲处挞驽骀。唐末至五代·作者:徐夤《笋鞭》
羲和鞭挞金乌疾,欲网无由肯驻留?五代·作者:段义宗《题三学院经楼》
是非不道任挑挞,唯忆当时阮步兵。北宋·作者:梅尧臣《朝二首 其二》
人谓高君如挞市,出见缙绅无面皮。北宋·作者:蔡襄《四贤一不肖诗 高若讷》
贫且贱焉真可耻,欲挞群邪无尺箠。北宋·作者:文同《子瞻戏子由依韵奉和》
可怜鞭挞终无补,早向丛祠乞有年。北宋·作者:苏辙《初到绩溪视事三日出城南谒二祠游石照偶成四小诗呈诸同官 汪王庙》
乘时敛散逐十二,鞭挞逋负徒哀矜。北宋·作者:苏辙《送施历城辩归常州》
疲瘵不禁鞭挞甚,长官对酒且欢娱。北宋·作者:张耒《喜雪走笔呈李宣城三首 其三》
憨抹挞,从教院主无须发。北宋·作者:释德洪《述古德遗事作渔父词八首 其二 丹霞》
父子妻孥不相保,何止肌肤困鞭挞。宋·作者:李纲《八月十一日次茶陵县入湖南界有感》
且安好,走过市桥曾挞倒。南宋·作者:释慧空《和赵超然 其二》
催科急迫不忍言,鞭挞黎民非所喜。宋·作者:李正民《寄尹叔》
风骚独步千载上,鞭挞扬马咍邹枚。宋·作者:林季仲《谢李端明惠李翰林集》
常光运运从何起,始觉浑身赤挞穷。南宋·作者:释印肃《證道歌 其一百十九》
我今年少或龙钟,胡乱度生管广挞。南宋·作者:释印肃《證道歌 其二百三十八》
风鉴高明世少双,衮荣挞辱擅雌黄。宋·作者:陈棣《挽奉议刘公度四首 其三》
今年郡圃放游人,懊恼游人作挞春。南宋·作者:杨万里《问涂有日戏题郡圃》
侍中尺箠挞羌酋,更得河南共运筹。南宋·作者:杨万里《跋韩魏公与尹师鲁帖》

撻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撻】【卯集中】【手字部】 撻; 康熙笔画:17; 页码:页457第17〔古文〕 【唐韻】【集韻】 他達切,音闥。打也,抶也。【書·益稷】撻以記之。又【說命】若撻于市。【周禮·地官·閭胥】凡事,掌其比觵撻罰之事。【註】撻,扑也。【疏】有失禮,輕者以觵酒罰之,重者以楚撻之。【儀禮·鄉飲酒禮】罰不敬,撻其背。 又疾也。【詩·商頌】撻彼殷武。【疏】撻是速疾之意。【釋文】韓詩云:達也。 又弣側矢道也,以韋爲之。【儀禮·士喪禮】設依撻焉。【註】今文撻爲銛。 又【崔豹·古今註】蛺蝶,江東呼爲撻末。本从 。【集韻】或作 。 原字誤从 作。

与撻字有相同康熙笔画数的字

与撻字有相同简体笔画数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