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字的含义
鲜字的解释
鲜
- 五行:金
- 康熙笔画:17
- 拼音:xiǎn
- 繁体:鮮
- 笔画:14
- 部首:鱼
鲜字寓意
【鲜】鲜 (鮮) xiān 新的,不陈的,不干枯的:鲜果。鲜花。鲜嫩。新鲜。 滋味美好:鲜美。鲜甜。这汤真鲜。 有光彩的:鲜明。鲜亮。鲜艳。 味美的食物:尝鲜。时鲜。 特指鱼虾等水产食物:海鲜。鱼鲜。 〔鲜卑〕中国古代北方民族。 姓。 陈 鲜 (鮮) xiǎn 少:鲜为人知。屡见不鲜。
鲜字解释
【鲜】[①][xiān][《廣韻》相然切,平仙,心。]亦作“尟1”。“鲜1”的繁体字。亦作“觧2”。亦作“鱻1”。(1)泛指鱼类。(2)泛指鳞介水产。(3)活鱼。(4)泛指活的禽畜鸟兽。(5)以新鲜鱼作的鱼脍。(6)新宰杀的鸟兽肉。(7)引申为杀。(8)刚收获的新鲜食物。(9)新,新鲜。(10)鲜明,明丽。(11)洁净。(12)善,美好。(13)味美。(14)夭折,短命。(15)通“斯”。指示代词。此。(16)通“斯”。副词。于是;就。(17)见“鮮方”。[②][xiǎn][《廣韻》息淺切,上獮,心。]亦作“尠1”。“鲜2”的繁体字。亦作“鱻2”。(1)少;尽。(2)通“巘”。与大山不相连的小山。(3)通“鱓”。鳝鱼。[③][xiàn][《廣韻》私箭切,去線,心。]“鲜3”的繁体字。(1)通“獻”。进献。(2)姓。
鲜字诗词来源
【鲜】鲜矣民生忽如浮,何为多念只自愁。西晋·作者:傅玄《拟四愁诗四首 其三》
佳人举袖辉青蛾,掺掺擢手映鲜罗。南朝宋·作者:刘铄《白纻曲》
碧鳞朱尾献嘉鲜。南梁·作者:沈约《梁三朝雅乐歌十九首 其十二》
鲜于平后善恶分。民无枉死赖陆君。南北朝·作者:无名氏《鄱阳民为陆襄歌二首 其一》
朝霞映日殊未妍,珊瑚照水定非鲜。陈朝·作者:江总《芳树》
重林华屋堪避暑,况乃烹鲜会佳客。盛唐·作者:李颀《夏宴张兵曹东堂》
翠相鲜兮金碧潭,霜天洞兮烟景涵。唐·作者:卢鸿一《嵩山十志十首 其十 金碧潭》
白石既烧应化鹤,黄金未熟且烹鲜。唐·作者:李昂《题雍丘崔明府丹灶》
□君德,辉彩鲜鲜生羽翼;唐·作者:李昂《驯鸽篇》
红荷碧筱夜相鲜,皂盖兰桡浮翠筵。盛唐·作者:储光羲《同武平一员外游湖五首时武贬金坛令 其一》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唐·作者:杜甫《秋雨叹三首 其一》
兼求富豪且割鲜,密沽斗酒谐终宴。唐·作者:杜甫《病后遇王倚饮赠歌》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唐·作者:杜甫《崔氏东山草堂》
川上女,晚妆鲜。盛唐·作者:崔颢《川上女》
美人红妆色正鲜,侧垂高髻插金钿。唐·作者:岑参《燉煌太守后庭歌》
萧条魏晋为横流,鲜卑窃据朝五州。唐·作者:贾至《相和歌辞 燕歌行》
良工雕饰明且鲜,得成珍器入芳筵。唐·作者:钱起《玛瑙杯歌》
相逢遽叹别离牵,三见江皋惠草鲜。唐·作者:独孤及《答李滁州见寄》
浴鲜积翠栖灵异,石洞花宫横半空。唐·作者:顾况《同裴观察东湖望山歌》
佳人举袖辉青蛾,掺掺擢手映鲜罗。南朝宋·作者:刘铄《白纻曲》
碧鳞朱尾献嘉鲜。南梁·作者:沈约《梁三朝雅乐歌十九首 其十二》
鲜于平后善恶分。民无枉死赖陆君。南北朝·作者:无名氏《鄱阳民为陆襄歌二首 其一》
朝霞映日殊未妍,珊瑚照水定非鲜。陈朝·作者:江总《芳树》
重林华屋堪避暑,况乃烹鲜会佳客。盛唐·作者:李颀《夏宴张兵曹东堂》
翠相鲜兮金碧潭,霜天洞兮烟景涵。唐·作者:卢鸿一《嵩山十志十首 其十 金碧潭》
白石既烧应化鹤,黄金未熟且烹鲜。唐·作者:李昂《题雍丘崔明府丹灶》
□君德,辉彩鲜鲜生羽翼;唐·作者:李昂《驯鸽篇》
红荷碧筱夜相鲜,皂盖兰桡浮翠筵。盛唐·作者:储光羲《同武平一员外游湖五首时武贬金坛令 其一》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唐·作者:杜甫《秋雨叹三首 其一》
兼求富豪且割鲜,密沽斗酒谐终宴。唐·作者:杜甫《病后遇王倚饮赠歌》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唐·作者:杜甫《崔氏东山草堂》
川上女,晚妆鲜。盛唐·作者:崔颢《川上女》
美人红妆色正鲜,侧垂高髻插金钿。唐·作者:岑参《燉煌太守后庭歌》
萧条魏晋为横流,鲜卑窃据朝五州。唐·作者:贾至《相和歌辞 燕歌行》
良工雕饰明且鲜,得成珍器入芳筵。唐·作者:钱起《玛瑙杯歌》
相逢遽叹别离牵,三见江皋惠草鲜。唐·作者:独孤及《答李滁州见寄》
浴鲜积翠栖灵异,石洞花宫横半空。唐·作者:顾况《同裴观察东湖望山歌》
鲜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鲜】【亥集中】【魚字部】 鮮; 康熙笔画:17; 页码:页1480第51【唐韻】【集韻】【韻會】 相然切,音仙。魚名。出貉國。【禮·內則】冬宜鮮羽。【註】鮮,生魚也。又【玉篇】生也。【書·益稷】暨益播奏庶艱食鮮食。【傳】鳥獸新殺曰鮮。【儀禮·士昏禮】腊必用鮮。【疏】義取夫婦日新之義。【左傳·襄三十年】唯君用鮮。【註】鮮,野獸也。又【廣韻】潔也。【易·說卦】爲蕃鮮。【註】鮮,明也。又【釋名】鮮,好也。【玉篇】善也。又國名。【後漢·東夷傳】昔箕子避地朝鮮。又【鮮 傳】鮮 者,依鮮 山,故因號焉。又山水名。【水經注】北鮮之山,鮮水出焉。又姓。【後蜀錄·李壽司空】鮮思明。又鮮于,複姓。【風俗通】武王封箕子於朝鮮,其子食采於朝鮮,因氏焉。又【廣韻】【集韻】 息淺切,音獮。【易·繫辭】故君子之道鮮矣。【釋文】盡也。又【書·無逸】惠鮮鰥寡。【傳】又加惠鮮乏鰥寡之人。【疏】鮮,少乏也。【詩·鄭風】終鮮兄弟。【箋】鮮,寡也。【禮·中庸】民鮮能久矣。【註】鮮,罕也。又少也。亦善也。【詩·邶風】籧篨不鮮。【箋】鮮,善也。【朱傳】少也。又【爾雅·釋山】小山別大山,鮮。【疏】李巡云:大山少,故曰鮮。【詩·大雅】度其鮮原。【傳】大山曰鮮。【朱傳】鮮,善也。又【正韻】與獻同。【禮·月令】天子乃鮮羔開冰。【註】鮮當爲獻,聲之誤也。又與犀同。【前漢·匈奴傳】黃金犀毗一。【註】師古曰:犀毗,帶鉤也。亦曰鮮 ,亦謂師氏,總一物也,語有輕重耳。又【集韻】私箭切,獮去聲。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