绳字的含义
绳字的解释
绳
- 五行:金
- 康熙笔画:19
- 拼音:shéng
- 繁体:繩
- 笔画:11
- 部首:纟
绳字寓意
【绳】绳 (繩) shéng 用两股以上的棉麻纤维或棕草等拧成的条状物:绳子。绳索。缆绳。绳梯。绳操。绳伎(a.杂技中的走绳;b.旧时指走绳的女艺人)。绳锯木断(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做出看来很难办到的事情)。 木工用的墨线,引申为标准、法则,又引申为按一定的标准去衡量、纠正:绳墨。准绳。绳正。绳之以法。 继续:“绳其祖武”(继承祖先)。 赞誉:“绳息妫以语楚子”(“息妫”,人名)。 姓。
绳字解释
【绳】[①][shéng][《廣韻》食陵切,平蒸,船。]亦作“縄1”。“绳1”的繁体字。(1)绳子。(2)木工用以测定直线的墨线。(3)直;正。(4)准则;法度。(5)衡量。(6)纠正;弹劾。(7)引申为制裁。(8)约束。(9)捆缚。(10)称誉。(11)继承。(12)古代称深衣后幅居中的衣缝。(13)水名。即今金沙江。参阅《汉书·地理志上》、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若水》。(14)清代旗田的计量单位。[②][yìng][《集韻》以證切,去證,以。]亦作“縄2”。“绳2”的繁体字。草结籽。《周礼·秋官·薙氏》:“秋繩而芟之。”郑玄注:“含實曰繩。”陆德明释文:“繩音孕,以證反。”[③][mǐn][《集韻》弭盡切,上準,明。]亦作“縄3”。“绳3”的繁体字。见“繩3繩”。
绳字诗词来源
【绳】委性命兮于芒绳,潜寒慄兮不皇计,泛随流兮殆忘归。东汉·作者:郭苍《神汉桂阳太守周府君碑铭》
岁莫景迈群光绝,安得长绳系白日。西晋·作者:傅玄《九曲歌》
喉唇废职方思让。明笔直绳天威谅。南朝宋·作者:刘骏《华林都亭曲水联句产柏梁体诗》
那得长绳系白日,年年月月但如春。陈朝·作者:沈炯《谣》
丝绳玉堂传绮席,秦筝赵瑟响高堂。西梁·作者:沈君攸《薄暮动弦歌》
愿得长绳系取日,光临天子万年春。初唐·作者:阎朝隐《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
愿骑单马仗天威,挼取长绳缚虏归。唐·作者:万齐融《仗剑行》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盛唐·作者:李白《草书歌行》
运粮绳桥壮士喜,斩木火井穷猿呼。唐·作者:杜甫《入奏行赠西山检察使窦侍御》
胡姬酒垆日未午,丝绳玉缸酒如乳。唐·作者:岑参《青门歌送东台张判官》
使君五马天半嘶,丝绳玉壶为君提。唐·作者:岑参《西亭子送李司马》
木槿花开畏日长,时摇轻扇倚绳床。唐·作者:钱起《避暑纳凉》
雨后绿苔生石井,秋来黄叶遍绳床。唐·作者:司空曙《题暕上人院》
侧寄绳床嫌凭几,斜安苔帻懒穿簪。唐·作者:司空曙《寄卫明府常见短靴褐裘又务持诵是以有末句之赠》
新系青丝百尺绳,心在君家辘轳上。唐·作者:顾况《悲歌 其四》
水淹徐孺宅恒乾,绳坠洪崖井无底。唐·作者:顾况《同裴观察东湖望山歌》
横截斜飞飞鸟边,绳桥夜上层崖颠。唐·作者:顾况《露青竹杖歌》
玉绳金枝有通籍,五岳三山如一家。唐·作者:顾况《曲龙山歌 其一》
朝持药钵千家近,暮倚绳床一室空。唐·作者:韩翃《题玉山观禅师兰若》
笑向来人话古时,绳床竹杖自扶持。中唐·作者:欧阳詹《山中老僧》
岁莫景迈群光绝,安得长绳系白日。西晋·作者:傅玄《九曲歌》
喉唇废职方思让。明笔直绳天威谅。南朝宋·作者:刘骏《华林都亭曲水联句产柏梁体诗》
那得长绳系白日,年年月月但如春。陈朝·作者:沈炯《谣》
丝绳玉堂传绮席,秦筝赵瑟响高堂。西梁·作者:沈君攸《薄暮动弦歌》
愿得长绳系取日,光临天子万年春。初唐·作者:阎朝隐《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
愿骑单马仗天威,挼取长绳缚虏归。唐·作者:万齐融《仗剑行》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盛唐·作者:李白《草书歌行》
运粮绳桥壮士喜,斩木火井穷猿呼。唐·作者:杜甫《入奏行赠西山检察使窦侍御》
胡姬酒垆日未午,丝绳玉缸酒如乳。唐·作者:岑参《青门歌送东台张判官》
使君五马天半嘶,丝绳玉壶为君提。唐·作者:岑参《西亭子送李司马》
木槿花开畏日长,时摇轻扇倚绳床。唐·作者:钱起《避暑纳凉》
雨后绿苔生石井,秋来黄叶遍绳床。唐·作者:司空曙《题暕上人院》
侧寄绳床嫌凭几,斜安苔帻懒穿簪。唐·作者:司空曙《寄卫明府常见短靴褐裘又务持诵是以有末句之赠》
新系青丝百尺绳,心在君家辘轳上。唐·作者:顾况《悲歌 其四》
水淹徐孺宅恒乾,绳坠洪崖井无底。唐·作者:顾况《同裴观察东湖望山歌》
横截斜飞飞鸟边,绳桥夜上层崖颠。唐·作者:顾况《露青竹杖歌》
玉绳金枝有通籍,五岳三山如一家。唐·作者:顾况《曲龙山歌 其一》
朝持药钵千家近,暮倚绳床一室空。唐·作者:韩翃《题玉山观禅师兰若》
笑向来人话古时,绳床竹杖自扶持。中唐·作者:欧阳詹《山中老僧》
绳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绳】【未集中】【糸字部】 繩; 康熙笔画:19; 页码:页944第25【廣韻】食陵切【集韻】【韻會】【正韻】神陵切, 音乗。【說文】索也。【急就篇註】繩謂紨兩股以上。總而合之者也。一曰麻絲曰繩,草謂之索。【易·繫辭】上古結繩而治。【書·說命】惟木從繩則正。【禮·經解】繩墨之於曲直。【前漢·律歷志】規圓生矩,矩方生繩,繩直生準。 又【書·囧命】繩愆糾謬。【疏】木不正者,以繩正之。繩謂彈正。 又【詩·周南】宜爾子孫繩繩兮。【傳】繩繩,戒愼也。【朱傳】不絕貌。又【大雅】繩其祖武。【傳】繩,戒也。【朱傳】繩,繼也。 又【禮·樂記】省其文采,以繩德厚。【註】繩,猶度也。【史記·樂書註】王肅曰:繩,法也。 又【禮·深衣】負繩及踝以應直。【註】繩謂裻,與後幅相當之縫也。 又【左傳·莊十四年】蔡侯繩息嬀,以語楚子。【註】繩,譽也。【小爾雅】繩之,譽之也。 又【集韻】以證切,音孕。【周禮·秋官·薙氏】秋繩而芟之。【註】含實曰繩。 又【集韻】弭盡切,音泯。繩繩,無涯際貌。一曰運動不絕意。 又【集韻】石證切,音乗。 也。 又【韻補】叶乗融切。【 琳武庫賦】陵九城而上躋,起齊軌兮玉繩。車軒轔於雷室,騎浮厲乎雲宮。 【廣韻】俗作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