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的含义

戈字的解释

  • 五行:
  • 康熙笔画:4
  • 拼音:
  • 繁体:
  • 笔画:4
  • 部首:

戈字寓意

【戈】 gē 古代的一种兵器,横刃,用青铜或铁制成,装有长柄:干(g乶 )。倒(d僶 )。枕待旦。 姓。

戈字解释

【戈】[①][gē][《廣韻》古禾切,平,見。](1)古代的主要兵器。青铜制。盛行于商至战国时期,秦以后逐渐消失。其突出部分名援,援上下皆刃,用以横击和钩杀。又有石、玉,多为礼仪用具或明器。(2)泛指兵器。(3)战争;战乱。(4)书法右下斜钩。参见“脚”。(5)量词。古代长度单位。(6)春秋时国名。(7)姓。

戈字诗词来源

【戈】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战国楚国·作者:屈原《国殇》
犯刃婴戈洞流矢。资此威烈齐文轨。南梁·作者:沈约《梁鼓吹曲十二首 其五 忱威》
遽惜欢娱歌吹晚,挥戈更却曜灵回。唐初·作者:李峤《太平公主山亭侍宴应制》
承平久息干戈事,侥幸得充文武备。唐初·作者:李峤《宝剑篇》
淬砺戈矛寻石上,沉浮瓜李戏江涯。初唐·作者:陈元光《候夜行师七唱 其四》
戍楼西北请泉山,十载干戈暑又寒。初唐·作者:陈元光《候夜行师七唱 其六》
壮士挥戈回白日,单于溅血染朱轮。唐·作者:王翰《饮马长城窟行》
宝刀留赠长相忆,当取戈船万户侯。盛唐·作者:王昌龄《别陶副使归南海》
便令海内休戈矛,何用班超定远侯,史臣书之得已不。盛唐·作者:王昌龄《箜篌引》
万里横戈探虎穴,三杯拔剑舞龙泉。盛唐·作者:李白《送羽林陶将军》
画戟雕戈白日寒,连旗大旆黄尘没。盛唐·作者:王维《燕支行》
朝览干戈时听讼,暮延宾客复登楼。盛唐·作者:储光羲《同张侍御宴北楼》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唐·作者:杜甫《恨别》
干戈况复尘随眼,鬓发还应雪满头。唐·作者:杜甫《寄杜位》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唐·作者:杜甫《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秦中驿使无消息,蜀道兵戈有是非。唐·作者:杜甫《黄草》
弟妹萧条各何往,干戈衰谢两相催。唐·作者:杜甫《九日五首 其一》
拥兵相学干戈锐,使者徒劳百万回。唐·作者:杜甫《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 其四》
干戈未定失壮士,使我叹恨伤精魂。唐·作者:杜甫《苦战行》
干戈兵革斗未止,凤凰麒麟安在哉?唐·作者:杜甫《又观打鱼》

戈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戈】【卯集中】【戈字部】 戈; 康熙笔画:4; 页码:页411第01【唐韻】【集韻】【韻會】【正韻】 古禾切,音鍋。【說文】平頭戟也。【徐鍇曰】戟小支上向則爲戟,平之則爲戈。一曰戟偏距爲戈。【禮·曲禮】進戈者前其 ,後其刃。【正義曰】戈,鉤孑戟也。如戟而橫安刃,但頭不向上,爲鉤也。直刃長八寸,橫刃長六寸,刃下接柄處長四寸, 廣二寸,用以鉤害人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戈柲六尺有六寸。【又】戈廣二寸,內倍之,胡三之,援四之。【註】內謂胡以內接柲者也,胡,其孑也,援,直刃也。【釋名】戈,過也。所刺擣則決,所鉤引則制之,弗得過也。【書·牧誓】稱爾戈。【註】戈,短兵也。人執以舉之,故言稱也。又【典略】周有孤父之戈。 又國名。在宋鄭之閒,寒浞子豷封于戈,少康滅之。 又姓。【史記】夏後有戈氏,宋戈彥,明戈鎬。 又司戈,武職,從八品,唐天授年閒置。 从弋,一橫之。象形。

与戈字有相同康熙笔画数的字

与戈字有相同简体笔画数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