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字的含义
蛤字的解释
蛤
- 五行:水
- 康熙笔画:12
- 拼音:gé
- 繁体:蛤
- 笔画:12
- 部首:虫
蛤字寓意
【蛤】蛤 gé 〔蛤蜊〕软体动物,壳形卵圆,色淡褐,稍有轮纹,内白色,栖浅海沙中,肉可食。 〔文蛤〕软体动物,略呈三角形,栖近海沙泥中,有黑白两种,幼时称“棋子蛤”。 〔蛤蚧〕爬行动物,土黄色,像壁虎,头大,尾部灰色,有红色斑点。中医用作强壮剂。 蛤 há 〔蛤蟆〕青蛙和蟾蜍的统称(“蟆”读轻声)。
蛤字解释
【蛤】[①][gé][《廣韻》古沓切,入合,見。]“合4”的被通假字。亦作“1”。(1)一种有介壳的软体动物。生活在浅海底,肉可食。(2)蜥蜴类。参见“蛤蚧”。[②][há]同“蝦2”。
蛤字诗词来源
【蛤】钑镂银盘盛蛤蜊,镜湖莼菜乱如丝。唐·作者:贺知章《荅朝士》
鸂鶒苇花随钓艇,蛤蜊菰菜梦横塘。唐·作者:温庭筠《秘书省有贺监知章草题诗笔力遒健风尚高远拂尘寻玩因有此作》
未必明时胜蚌蛤,一生长共月亏盈。唐·作者:李商隐《城外》
明珠大贝采欲尽,蚌蛤空满赤沙湖。唐·作者:崔珏《道林寺》
何事晚来还欲饮,隔墙闻卖蛤蜊声。唐·作者:皮日休《酒病偶作》
笭箐画蛤瓦缸醅,海若淮壖各寄来。北宋·作者:梅尧臣《和韵三和戏示》
沙中蚌蛤胎常满,潭底蛟龙睡不惊。北宋·作者:陶弼《合浦还珠亭》
胡不往见蒙毂士,看卷龟壳食蛤蜊。北宋·作者:文同《放言》
若士北游穷地角,还食蛤蜊养龟壳。北宋·作者:司马光《友人楚孟德过余纵言及神仙余谓之无孟德谓之有伊人也非诞妄者盖有以知之矣然余俗士终疑之故作游仙曲五章以佐戏笑云 其三》
正是春风催酒熟,蝤蛑霜饱蛤蜊肥。北宋·作者:郑獬《再至会稽》
紫背蛤蜊白醪酒,开樽长解忆长安。北宋·作者:郑獬《送曹比部赴袁州》
枕上犹能走笔吟,累累吐出珠千蛤。北宋·作者:徐积《和倪敦复 其二》
我甘海隅食蚌蛤,饱视两邑调租庸。北宋·作者:郭祥正《南雄除夜读老杜集至岁云暮矣多北风之句感时抚事命题为篇》
去年曾赋蛤蜊篇,旅馆霜高月正圆。北宋·作者:孔武仲《蛤蜊》
蛤蜊买得虽不多,百枚包以一枯荷。北宋·作者:孔武仲《食蛤蜊呈子骏明叔》
青蜗乌贼欠此可,蟹蛤已有吴间风。北宋·作者:黄裳《酬子明冬后出思正夏中见招之什》
商略督邮风味恶,不堪持到蛤蜊前。北宋·作者:黄庭坚《醇道得蛤蜊复索舜泉舜泉已酌尽官酝不堪不敢送》
仙儒昔日卷龟壳,蛤蜊自可洗愁颜。北宋·作者:黄庭坚《代二螯解嘲》
广文不得载酒去,且咏太玄庖蛤蜊。北宋·作者:黄庭坚《送蛤蜊与李明叔诸公》
谁能著意知许事,且为元长食蛤蜊。北宋·作者:黄庭坚《戏赠世弼用前韵》
鸂鶒苇花随钓艇,蛤蜊菰菜梦横塘。唐·作者:温庭筠《秘书省有贺监知章草题诗笔力遒健风尚高远拂尘寻玩因有此作》
未必明时胜蚌蛤,一生长共月亏盈。唐·作者:李商隐《城外》
明珠大贝采欲尽,蚌蛤空满赤沙湖。唐·作者:崔珏《道林寺》
何事晚来还欲饮,隔墙闻卖蛤蜊声。唐·作者:皮日休《酒病偶作》
笭箐画蛤瓦缸醅,海若淮壖各寄来。北宋·作者:梅尧臣《和韵三和戏示》
沙中蚌蛤胎常满,潭底蛟龙睡不惊。北宋·作者:陶弼《合浦还珠亭》
胡不往见蒙毂士,看卷龟壳食蛤蜊。北宋·作者:文同《放言》
若士北游穷地角,还食蛤蜊养龟壳。北宋·作者:司马光《友人楚孟德过余纵言及神仙余谓之无孟德谓之有伊人也非诞妄者盖有以知之矣然余俗士终疑之故作游仙曲五章以佐戏笑云 其三》
正是春风催酒熟,蝤蛑霜饱蛤蜊肥。北宋·作者:郑獬《再至会稽》
紫背蛤蜊白醪酒,开樽长解忆长安。北宋·作者:郑獬《送曹比部赴袁州》
枕上犹能走笔吟,累累吐出珠千蛤。北宋·作者:徐积《和倪敦复 其二》
我甘海隅食蚌蛤,饱视两邑调租庸。北宋·作者:郭祥正《南雄除夜读老杜集至岁云暮矣多北风之句感时抚事命题为篇》
去年曾赋蛤蜊篇,旅馆霜高月正圆。北宋·作者:孔武仲《蛤蜊》
蛤蜊买得虽不多,百枚包以一枯荷。北宋·作者:孔武仲《食蛤蜊呈子骏明叔》
青蜗乌贼欠此可,蟹蛤已有吴间风。北宋·作者:黄裳《酬子明冬后出思正夏中见招之什》
商略督邮风味恶,不堪持到蛤蜊前。北宋·作者:黄庭坚《醇道得蛤蜊复索舜泉舜泉已酌尽官酝不堪不敢送》
仙儒昔日卷龟壳,蛤蜊自可洗愁颜。北宋·作者:黄庭坚《代二螯解嘲》
广文不得载酒去,且咏太玄庖蛤蜊。北宋·作者:黄庭坚《送蛤蜊与李明叔诸公》
谁能著意知许事,且为元长食蛤蜊。北宋·作者:黄庭坚《戏赠世弼用前韵》
蛤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蛤】【申集中】【虫字部】 蛤; 康熙笔画:12; 页码:页1082第12【唐韻】【正韻】古沓切【韻會】葛合切, 音鴿。【玉篇】蚌蛤也。【禮·月令】雀入大水爲蛤。【國語註】小曰蛤,大曰蜃。【前漢·地理志】果蓏蠃蛤,食物常足。【註】似蚌而圓。【大戴禮】蚌蛤龜珠,與月盈虧。 又魁蛤。【韻會】一名復累,老服翼所化。 又文蛤。【夢溪筆談】文蛤卽吳人所食花蛤也。 又靈蛤。【酉陽雜俎】仙藥有白水靈蛤。 又萬年蛤。【飛燕外傳】眞臘夷獻萬年蛤。 又山蛤。【本草】在山石中藏蟄,似蝦蟇而大,黃色,能吞氣飮風露。 又蝦蛤,獸名。【司馬相如·上林賦】格蝦蛤,鋋猛氏。 又蛤魚,蛙名。【本草】蛙小其聲曰蛤,俗名石鴨,所謂蛤子也。【韓愈詩】蛤卽是蝦蟇,同實浪異名。 又蛤解。【揚子·方言】桂林之中,守宮大而能鳴,謂之蛤解。詳蚧字註。 又蛤蜊,見蜊字註。 【韻會】作 ,从虫合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