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的含义

桓字的解释

  • 五行:
  • 康熙笔画:10
  • 拼音:huán
  • 繁体:
  • 笔画:10
  • 部首:

桓字寓意

【桓】 huán 古代立在城郭、宫殿、官署、陵墓或驿站路边的木柱:表。 大:治(大治)。 〔〕威武的样子,如“陈将军,仗钺奋忠烈”。 姓。

桓字解释

【桓】[①][huán][《廣韻》胡官切,平,匣。]亦作“亘3”。(1)表柱。原指古时邮亭旁作为表识的柱子,后泛指寺、墓、桥、城门等处用作表识或其他用途的柱子。(2)指门扇内面两边固定门闩的直木。(3)大。参见“撥”。(4)盘。(5)忧虑。(6)见“”。(7)水名。即今白龙江。发源于甘肃省岷县。(8)山名。(9)木名。即无患木。传说此木为众鬼所畏,取为器用,辟恶气,镇邪。(10)姓。汉代有谭。

桓字诗词来源

【桓】声传海内威远邦。称霸穆桓齐楚庄。先秦·作者:无名氏《河梁歌》
天下安宁寿考长。悲去归兮河无梁。先秦·作者:无名氏《河梁歌》
征钟落地桓迸走。魏晋·作者:无名氏《安帝元兴初童谣》
徒三十年看儒书,不如一诣习主簿。魏晋·作者:无名氏《时人为习主簿语》
西南之朋困桓父。东晋·作者:郭文《金雌诗》
揽红袖兮愁徙倚,盼青砧兮怅盘桓。初唐·作者:刘希夷《捣衣篇》
盘桓徙倚夜已久,萤火双飞入帘牖。初唐·作者:刘希夷《捣衣篇》
荀氏八龙唯欠一,桓山四凤已过三。唐·作者:包何《相里使君第七男生日》
皇天应欲逸家辅,故遣盘桓醉碧筒。中唐·作者:阳城《谒赠何国子监司籍坚》
使我浮生尘鞅脱,相从应得一盘桓。唐·作者:牟融《寄羽士》
重到京华旧游处,春风佳丽好盘桓。唐·作者:牟融《送范启东还京》
太行之下清且浅,一水盘桓纡山转。中唐·作者:韩愈《题西白涧》
守吏能然董卓脐,饥乌来觇桓玄目。中唐·作者:刘禹锡《城西行》
桓伊曾弄柯亭笛,吹落梅花万点香。唐·作者:张祜《伊山》
贪欲本来常寂灭,智者于此可盘桓。唐·作者:傅翕《行路难二十篇并序 其五 第五章明凡圣非一非二》
地横龙朔连沙暝,山入乌桓碧树重。中唐·作者:殷尧藩《送景玄上人还山》
桓谭未便忘西笑,岂为长安有凤池。唐·作者:温庭筠《洛阳》
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唐·作者:杜牧《润州二首 其一》
孤高堪弄桓伊笛,缥缈宜闻子晋笙。唐·作者:杜牧《寄题甘露寺北轩》
寄与玉人天上去,桓将军见不教吹。唐·作者:杜牧《寄珉笛与宇文舍人》

桓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桓】【辰集中】【木字部】 桓; 康熙笔画:10; 页码:页526第05【唐韻】【集韻】【韻會】【正韻】 胡官切,音丸。【說文】郵亭表也。【徐曰】表雙立爲桓。漢法,亭表四角建大木,貫以方板,名曰桓表,縣所治兩邊各一。【前漢·尹賞傳】葬寺門桓東。 又斲木如石 四植謂之桓,以下棺也。【禮·檀弓】三家視桓楹。 又【周禮·春官】公執桓圭。 又桓桓,武貌。【書·牧誓】尚桓桓。【詩·魯頌】桓桓于征。 又盤桓,難進貌。【易·屯卦】盤桓利居貞。 又水名。【書·禹貢】西傾因桓是來。 又【諡法】辟土服遠,克敬勤民,皆曰桓。 又【方言】桓,憂也。 又木名。【郭璞云】葉似柳,子似楝。【玉篇】皮黃白色。【山海經】袟周之山木多桓。 又【酉陽雜俎】無患木,一名桓。 又盤桓,髻名。【古今註】長安婦人好爲盤桓髻。 又姓。【姓苑】望出譙郡,漢有桓榮。 又叶敕倫切,音櫄。【漢高彪詩】古之君子,卽戎忘身。明其果毅,尚其桓桓。 又叶王權切,音圓。【陶潛·歸去來辭】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以盤桓。還音旋。考證:〔【禮·王制】三家視桓楹。〕 謹照原書王制改檀弓。〔【書·武成】尚桓桓。〕 謹照原書武成改牧誓。〔【方言】桓桓,憂也。〕 謹照原文省一桓字。

与桓字有相同康熙笔画数的字

与桓字有相同简体笔画数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