鹄字的含义
鹄字的解释
鹄
- 五行:木
- 康熙笔画:18
- 拼音:gǔ
- 繁体:鵠
- 笔画:12
- 部首:鸟
鹄字寓意
【鹄】鹄 (鵠) hú 水鸟,形状像鹅,体较鹅大,鸣声宏亮,善飞,吃植物、昆虫等(亦称“天鹅”):鹄立。鹄望(殷切盼望)。鹄候。
鹄字解释
【鹄】[①][hú][《廣韻》胡沃切,入沃,匣。]“鹄1”的繁体字。(1)通称天鹅。似雁而大,颈长,飞翔甚高,羽毛洁白。亦有黄、红者。(2)形容白色。参见“鵠纓”、“鵠髮”。(3)枯瘦貌。(4)通“浩”。恣肆、心无所主貌。(5)古地名。在今山西省闻喜县。[②][gǔ][《集韻》姑沃切,入沃,見。]“鹄2”的繁体字。(1)箭靶的中心。泛指靶子。(2)目标;目的。指想要达到的境界或结果。[③][hè][《集韻》曷各切,入鐸,匣。]“鹄3”的繁体字。通“鶴1”。
鹄字诗词来源
【鹄】䳒鹄剿兮乳徘徊。汉·作者:无名氏《张公神碑歌》
我所思兮在瀛洲,愿为双鹄戏中流。西晋·作者:傅玄《拟四愁诗四首 其一》
轻躯徐起何洋洋,高举两手白鹄翔。魏晋·作者: 无名氏《白伫舞歌诗三首 其一》
绫中转蹑成离鹄,锦上回文作别诗。南北朝·作者:萧诠《赋得婀娜当轩织诗》
金龟全写中牟印,玉鹄当变莱芜釜。初唐·作者:卢照邻《失群雁》
长怜西雍青门道,久别东吴黄鹄矶。唐初·作者:刘方平《秋夜寄皇甫冉郑丰》
阵云不散鱼龙水,雨雪犹飞鸿鹄山。唐·作者:胡皓《大漠行》
朱帘绣柱围黄鹤,锦缆牙樯起白鸥。唐·作者:杜甫《秋兴八首 其六》
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唐·作者:杜甫《天边行》
泉源泠泠杂猿狖,泥泞漠漠饥鸿鹄。唐·作者:杜甫《久雨期王将军不至》
玄猿口噤不能啸,白鹄翅垂眼流血。唐·作者:杜甫《后苦寒行二首 其一》
君不见黄鹄高于五尺童,化为白凫似老翁。唐·作者:杜甫《白凫行》
翔鹄日边鸾不去,盘龙印处鹊飞回。唐·作者:岑参《冀国夫人歌辞七首 其一》
南山有云鹄在空,长松为我生凉风。唐·作者:皎然《花石长枕歌荅章居士赠》
故人西去黄鹄楼,西江之水上天流,黄鹄杳杳江悠悠。唐·作者:顾况《黄鹄楼歌送独孤助》
黄鹄徘徊故人别,离壶酒尽清丝绝。唐·作者:顾况《黄鹄楼歌送独孤助》
山鸲鹆,一生不及双黄鹄。中唐·作者:刘长卿《山鸲鹆歌》
白云出岫暂逶迤,鸿鹄入冥无处所。中唐·作者:权德舆《奉送孔十兄宾客承恩致政归东都旧居》
唯有啼鹃似留客,桃花深处更无人。中唐·作者:羊士谔《泛舟入后溪 其二》
我所思兮在瀛洲,愿为双鹄戏中流。西晋·作者:傅玄《拟四愁诗四首 其一》
轻躯徐起何洋洋,高举两手白鹄翔。魏晋·作者: 无名氏《白伫舞歌诗三首 其一》
绫中转蹑成离鹄,锦上回文作别诗。南北朝·作者:萧诠《赋得婀娜当轩织诗》
金龟全写中牟印,玉鹄当变莱芜釜。初唐·作者:卢照邻《失群雁》
长怜西雍青门道,久别东吴黄鹄矶。唐初·作者:刘方平《秋夜寄皇甫冉郑丰》
阵云不散鱼龙水,雨雪犹飞鸿鹄山。唐·作者:胡皓《大漠行》
朱帘绣柱围黄鹤,锦缆牙樯起白鸥。唐·作者:杜甫《秋兴八首 其六》
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唐·作者:杜甫《天边行》
泉源泠泠杂猿狖,泥泞漠漠饥鸿鹄。唐·作者:杜甫《久雨期王将军不至》
玄猿口噤不能啸,白鹄翅垂眼流血。唐·作者:杜甫《后苦寒行二首 其一》
君不见黄鹄高于五尺童,化为白凫似老翁。唐·作者:杜甫《白凫行》
翔鹄日边鸾不去,盘龙印处鹊飞回。唐·作者:岑参《冀国夫人歌辞七首 其一》
南山有云鹄在空,长松为我生凉风。唐·作者:皎然《花石长枕歌荅章居士赠》
故人西去黄鹄楼,西江之水上天流,黄鹄杳杳江悠悠。唐·作者:顾况《黄鹄楼歌送独孤助》
黄鹄徘徊故人别,离壶酒尽清丝绝。唐·作者:顾况《黄鹄楼歌送独孤助》
山鸲鹆,一生不及双黄鹄。中唐·作者:刘长卿《山鸲鹆歌》
白云出岫暂逶迤,鸿鹄入冥无处所。中唐·作者:权德舆《奉送孔十兄宾客承恩致政归东都旧居》
唯有啼鹃似留客,桃花深处更无人。中唐·作者:羊士谔《泛舟入后溪 其二》
鹄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鹄】【亥集中】【鳥字部】 鵠; 康熙笔画:18; 页码:页1505第14【唐韻】【集韻】【韻會】 胡沃切,音翯。【說文】鴻鵠也。【顏師古曰】鵠,水鳥,其聲鵠鵠。【本草】鵠大於鴈,羽毛白澤,其翔極高,而善步。一名天鵝。【史記·陳涉世家】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又黃鵠。【玉篇】黃鵠仙人所乗。【前漢·賈誼傳】黃鵠之一舉知山川之紆曲,再舉知天地之圓方。又鵠立。【後漢·袁紹傳】瞻望鵠立。【註】企佇之狀,如鵠立也。又鵠蒼,犬名。見【博物志】。又【爾雅·釋器】象謂之鵠。【郭註】鵠,治樸之名,謂治其樸未成器也。又【後漢·吳良傳】大儀鵠髮。【註】鵠髮卽鶴髮。又【集韻】【正韻】 姑沃切,音牿。【周禮·天官·司裘】王大射,則共虎侯豹侯,設其鵠。【鄭司農云】鵠,鵠毛也。四尺曰鵠,謂之鵠者,取名於鳱鵠。鵠小鳥難中,是以中之謂雋。一說鵠,鳥之大者,有力飛遠,故正鵠取此。【禮·射儀】循聲而發,不失正鵠。【註】畫布曰正,棲皮曰鵠。鵠之言梏也。梏直,言人正直乃能中也。又姓。見【萬姓統譜】。又【正字通】音告。地名。鵠澤。【詩·唐風】從子于鵠。【毛傳】鵠,曲沃邑也。【前漢·地理志】鵠澤。【註】孟康讀告。又【呂覽】鵠乎其羞周智慮也。【註】鵠讀如浩,大也。○按《正字通》云:《轉註古音》《讀書通》俱云鵠通作鶴。《淮南子·覽冥訓》:鴻鵠,鶬鶴,莫不驚憚伏竄。《班固·西都賦》: 鶴白鷺,黃鵠鵁鸛。《左思·吳都賦》:鳥則鸘鵠、鶄鶴。皆分鵠、鶴爲二,至於《別鶴操》雄鵠、雌鵠,《劉孝標·辨命論》龜鵠千歲,《費昶·擣衣》詩開韞舒龜鵠,古本皆作鶴,俗譌爲鵠,豈可據此謂鵠卽鶴也。鶴不過叶音同鵠耳,《嵆康·琴賦》鶴與曲叶讀如鵠,豈可言鵠卽是鶴,故鶴不宜與鵠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