袴字的含义
袴字的解释
袴
- 五行:
- 康熙笔画:12
- 拼音:kù
- 繁体:袴
- 笔画:11
- 部首:衤
袴字寓意
【袴】袴 kù 同“裤”。
袴字解释
【袴】[①][kù][《廣韻》苦故切,去暮,溪。]“絝1”的今字。亦作“褲1”。(1)古代指左右各一,分裹两胫的套裤,以别于满裆的“褌”。(2)亦作“褲”。成人满裆裤及小儿开裆裤的通称。(3)通“胯”。
袴字诗词来源
【袴】金吾除夜进傩名,画裤朱衣四队行。中唐·作者:王建《宫词一百首 其八十九》
裤花白似秋云薄,衫色青于春草浓。唐·作者:白居易《元九以绿丝布白轻褣见寄制成衣服以诗报知》
浅色縠衫轻似雾,纺花纱裤薄于云。唐·作者:白居易《寄生衣与微之因题封上》
宾客不见绨袍惠,黎庶未沾襦裤恩。唐·作者:白居易《醉后狂言酬赠萧殷二协律》
赤玉何人少琴轸,红缬谁家合罗裤。唐·作者:白居易《喜山石榴花开》
楚谣襦裤整三千,喉舌新恩下九天。唐·作者:陈陶《送江西周尚书赴滑台》
高低岂废尊卑奉,五裤苏途远近知。唐·作者:良价《王子颂五首 其四 化生》
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裤宫人扫御床。唐·作者:薛逢《宫词》
封疆岁暮笙歌合,襦裤正初锦绣新。五代·作者:贯休《蜀王登福感寺塔三首 其一》
浩浩歌谣闻禁掖,重重襦裤满樵渔。五代·作者:贯休《大蜀皇帝潜龙日述圣德诗五首 其三》
锦绣文章无路达,裤襦歌咏隔墙听。五代·作者:贯休《避地毗陵寒月上孙徽使君兼寄东阳王使君三首 其三》
水寒不见双鱼信,风便唯闻五裤讴。唐末·作者:罗隐《秋日有寄姑苏曹使君》
惭愧苍生还有意,解歌襦裤至如今。唐末·作者:罗隐《重过随州故兵部李侍郎恩知因抒长句》
膝裤斑阑火炙成,浑身破碎不能惊。五代·作者:居遁《偈颂并序 其四十》
布袍破后思宫内,锦裤穿时忆御衣。唐·作者:张保胤《又留别同院》
冰霜襦裤易反掌,白面诸郎殊不知。唐·作者:陆龟蒙《江湖散人歌》
大伯东阳轸旧思,士民襦裤喜回时。吴越·作者:钱元瓘《送别十七哥》
袍裤宫人走迎驾,东风吹送御香来。五代·作者:和凝《宫词百首 其七十九》
回车院了未回车,三载疲民咏裤襦。续唐至宋初·作者:刘兼《新回车院筵上作》
斜阳却幸鸳鸯殿,袍裤宫人尽筑毬。唐末宋初·作者:宋白《宫词 其八十二》
裤花白似秋云薄,衫色青于春草浓。唐·作者:白居易《元九以绿丝布白轻褣见寄制成衣服以诗报知》
浅色縠衫轻似雾,纺花纱裤薄于云。唐·作者:白居易《寄生衣与微之因题封上》
宾客不见绨袍惠,黎庶未沾襦裤恩。唐·作者:白居易《醉后狂言酬赠萧殷二协律》
赤玉何人少琴轸,红缬谁家合罗裤。唐·作者:白居易《喜山石榴花开》
楚谣襦裤整三千,喉舌新恩下九天。唐·作者:陈陶《送江西周尚书赴滑台》
高低岂废尊卑奉,五裤苏途远近知。唐·作者:良价《王子颂五首 其四 化生》
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裤宫人扫御床。唐·作者:薛逢《宫词》
封疆岁暮笙歌合,襦裤正初锦绣新。五代·作者:贯休《蜀王登福感寺塔三首 其一》
浩浩歌谣闻禁掖,重重襦裤满樵渔。五代·作者:贯休《大蜀皇帝潜龙日述圣德诗五首 其三》
锦绣文章无路达,裤襦歌咏隔墙听。五代·作者:贯休《避地毗陵寒月上孙徽使君兼寄东阳王使君三首 其三》
水寒不见双鱼信,风便唯闻五裤讴。唐末·作者:罗隐《秋日有寄姑苏曹使君》
惭愧苍生还有意,解歌襦裤至如今。唐末·作者:罗隐《重过随州故兵部李侍郎恩知因抒长句》
膝裤斑阑火炙成,浑身破碎不能惊。五代·作者:居遁《偈颂并序 其四十》
布袍破后思宫内,锦裤穿时忆御衣。唐·作者:张保胤《又留别同院》
冰霜襦裤易反掌,白面诸郎殊不知。唐·作者:陆龟蒙《江湖散人歌》
大伯东阳轸旧思,士民襦裤喜回时。吴越·作者:钱元瓘《送别十七哥》
袍裤宫人走迎驾,东风吹送御香来。五代·作者:和凝《宫词百首 其七十九》
回车院了未回车,三载疲民咏裤襦。续唐至宋初·作者:刘兼《新回车院筵上作》
斜阳却幸鸳鸯殿,袍裤宫人尽筑毬。唐末宋初·作者:宋白《宫词 其八十二》
袴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袴】【申集下】【衣字部】 袴; 康熙笔画:12; 页码:页1115第26〔古文〕絝【唐韻】【集韻】【韻會】 苦故切,音庫。【急就篇註】脛衣也。【釋名】袴,跨。兩股各跨別也。【揚子·方言】大袴謂之倒頓。【郭註】今雹袴也。小袴謂之 。【郭註】今 袴也。【又】齊魯之閒謂之 ,或謂之櫳,關西謂之袴。【禮·內則】衣不帛襦袴。【王充·論衡】趙武藏于袴中。 又袴褶。【吳志·裴松之註】呂範釋韝著袴褶,執鞭詣闕下。【晉書·輿服志】袴褶之制,未詳所起。 【韻會】《馬韻》通 ,《禡韻》通胯。【正字通】兩股閒曰胯。通作跨。袴自是脛衣,必謂胯與袴同,無此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