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的含义

雹字的解释

  • 五行:
  • 康熙笔画:13
  • 拼音:báo
  • 繁体:
  • 笔画:13
  • 部首:

雹字寓意

【雹】 báo 空中水蒸气遇冷结成的冰粒或冰块,常在夏季随暴雨下降:冰子。灾。

雹字解释

【雹】[①][báo][《廣韻》蒲角切,入覺,並。](1)冰。(2)用同“撲”。

雹字诗词来源

【雹】借问大心能济物,龙门风雹捲天池。五代·作者:贯休《海觉禅师山院》
黄昏雨雹空似黳,别我不知何处去。五代·作者:贯休《义士行》
愁连远水波涛夜,梦断空山雨雹时。唐·作者:张乔《望巫山》
可惜青天好雷雹,只能驱趁懒蛟龙。唐·作者:来鹏《偶题二首 其二》
有时深洞兴雷雹,飞电绕身光闪烁。唐末至五代·作者:齐己《灵松歌》
残阳忽黑雨雹飞,霹雳火著枯杉枝。北宋·作者:田锡《峨嵋山歌》
又似赤晴乾撒一阵雹,打折琼林枝倒卓。北宋·作者:王禹偁《酬安秘丞歌诗集》
数声急,空江雹打渔翁笠。北宋·作者:王禹偁《拍板谣》
乾雹声中闻子响,不知还许采樵观。北宋·作者:晏殊《棋盘石》
收踪灭迹莫知处,但有雨雹随风雷。北宋·作者:欧阳修《盆池》
当其盛时争意气,叱咤雷雹生风飙。北宋·作者:欧阳修《答谢景山遗古瓦砚歌》
神岳怖民藏电雹,老松凭寺偃蛟虬。北宋·作者:韩琦《六月六日雨后过岳庙游从封寺观稼席上》
峰擎寺脚重霄近,雹起潭心六月寒。北宋·作者:韩琦《闻前都水王荀龙郎中将率二三知旧游天平山寺》
神物孰敢容易探,电雹霹雳来须臾。北宋·作者:韩琦《谢宫师杜公寄惠草书》
沙头万目注江水,晴雷乾雹来无穷。北宋·作者:蔡襄《八月十九日》
提之满空若曳帛,雹风电火相卷射。北宋·作者:文同《许中正捕龙雷》
传闻城外八九里,雹大如拳死飞鸟。北宋·作者:王安石《丙戌五日京师作二首 其一》
须臾大雹杂猛雨,满地走迸琼与瑰。北宋·作者:郑獬《二月雪》
天河忽侧飞雹倾,丁丁屋瓦相敲鸣。北宋·作者:郑獬《冬日示杨季若梁天机》
长沙既下尤怪骇,半夜雷雹如烹煎。北宋·作者:吕陶《奉寄单州太守王圣钦》

雹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雹】【戌集中】【雨字部】 雹; 康熙笔画:13; 页码:页1372第26〔古文〕 【唐韻】蒲角切【集韻】【韻會】【正韻】弼角切, 音 。【說文】雨冰也。【大戴禮】陽之專氣爲霰,隂之專氣爲雹。霰雹者,一氣之化也。【註】陽氣在雨,溫暖如陽。隂氣薄之,不相入,搏而爲雹。故春秋榖梁說曰:雹者,隂脅陽之象也。【埤雅】隂包陽爲雹。申豐以爲古者藏冰固隂,沍寒而無雹,蓋陽無所洩,雹之所以生也。雹形似今半珠,其粒皆三出。雪六出成華,雹三出成實,雹冰之餘,造化權輿。曰:雹者,雨之冰也。又曰:北方之氣,雲雨雹霰雪。【禮·月令】仲夏行冬令,則雹凍傷穀。【註】子之氣乗之也。陽爲雨,隂起脅之,凝爲雹。【左傳·昭四年】聖人在上,無雹。雖有,不爲災。【韻會補】洮岷閒,雨雹曰白雨。又曰硬頭雨。宋紹興十七年,臨安雨雹,太學屋瓦皆碎。學宮諱言雹,遂稱硬雨。 又【集韻】蒲沃切,音僕。義同。考證:〔【埤雅】雹形今似半珠〕 謹照原文今似改似今。

与雹字有相同康熙笔画数的字

与雹字有相同简体笔画数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