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字的含义
训字的解释
训
- 五行:水
- 康熙笔画:10
- 拼音:xùn
- 繁体:訓
- 笔画:5
- 部首:讠
训字寓意
【训】训 (訓) xùn 教导,教诲:训诫。训蒙(教育儿童)。训迪(教诲开导)。教(ji刼 )训。培训。 可以作为法则的话:家训。 典式,法则:不足为训。 解释词的意义:训诂(解释古书中的字、词句的意义。亦称“训故”、“诂训”、“故训”)。训读(日文借用汉字写日语原有的词,用日语语音读汉字)。
训字解释
【训】[①][xùn][《廣韻》許運切,去問,曉。]“训1”的繁体字。(1)教诲;教导。(2)引申为训斥。(3)典式;准则。(4)训练;讲习。(5)引申为驯御。(6)解说。(7)取名。(8)通“顺”。顺从;遵循。(9)古代文体名。《尚书》六体之一。记述训导之词。(10)古代文体名。论著的一类。(11)姓。见《通志·氏族四》。
训字诗词来源
【训】指麾能事回天地,训练强兵动鬼神。唐·作者:杜甫《奉寄章十侍御》
朱门严训朝辞去,骑出东郊满飞絮。中唐·作者:韦应物《杂言送黎六郎》
家法遥传阙里训,心源早逐嵩丘侣。中唐·作者:权德舆《奉送孔十兄宾客承恩致政归东都旧居》
爰有区子荧荧晖,观以彝训或从违。中唐·作者:韩愈《送区弘南归》
有鸟夜飞名训狐,矜凶挟狡誇自呼。中唐·作者:韩愈《射训狐》
始皇有训二世哲,君独何人至于斯。唐·作者:鲍溶《倚瑟行》
亨衢自有横飞势,便到西垣视训辞。唐·作者:许浑《送人之任邛州》
鲤庭趍日通明训,郑曲归时美盛宗。唐·作者:张祜《送郑灊判官归冬宁》
下抚双郎时训饬,上侍老祖年九十。唐·作者:淑德郡主《教子诗》
昔时训子西河上,汉使经过问妾缘。唐·作者:桃花夫人《在紫霄夫人席上作》
子训成仙色似花,每人思见礼烟霞。唐·作者:李郢《赠罗道士》
臣憨已平难展报,祇将忠孝训儿孙。吴越·作者:钱俶《感降内夫人赐家室药物金器》
谪宦山州自训童,因求书籍有遭逢。北宋·作者:王禹偁《顷年谪宦解梁收得令狐补阙毛诗音义其本乃会昌三年所写数行残缺后人添之其笔迹乃工部毕侍郎所补也昨因问之乃云亡失多年矣作四韵以还之》
鲤庭共禀诗书训,隐巷齐登俊造科。北宋·作者:孙何《咏华林书院》
河图奥秘言诚训,艺圃优柔善益资。北宋·作者:寇准《御制乃眷储闱方崇学术锡群书于册府励至业于承华日命近班同观盛事七言十韵诗一首奉圣旨次韵》
家世应传清白训,婴儿自得老成资。北宋·作者:赵恒《赐神童蔡伯禧》
盘石起家传典训,翘车开幕聘英髦。北宋·作者:杨亿《景阳谏议赴馀杭》
鲤庭禀训门逾盛,兰畹传芳气益薰。北宋·作者:杨亿《次韵和致仕李殿丞寅见寄之什因以纪赠》
尼父立言敦礼乐,能仁垂训励慈悲。北宋·作者:释智圆《湖西杂感诗 其七》
共仰斋庄隆内训,永观蕃衍茂仙枝。北宋·作者:夏竦《皇后阁端午帖子 其一》
朱门严训朝辞去,骑出东郊满飞絮。中唐·作者:韦应物《杂言送黎六郎》
家法遥传阙里训,心源早逐嵩丘侣。中唐·作者:权德舆《奉送孔十兄宾客承恩致政归东都旧居》
爰有区子荧荧晖,观以彝训或从违。中唐·作者:韩愈《送区弘南归》
有鸟夜飞名训狐,矜凶挟狡誇自呼。中唐·作者:韩愈《射训狐》
始皇有训二世哲,君独何人至于斯。唐·作者:鲍溶《倚瑟行》
亨衢自有横飞势,便到西垣视训辞。唐·作者:许浑《送人之任邛州》
鲤庭趍日通明训,郑曲归时美盛宗。唐·作者:张祜《送郑灊判官归冬宁》
下抚双郎时训饬,上侍老祖年九十。唐·作者:淑德郡主《教子诗》
昔时训子西河上,汉使经过问妾缘。唐·作者:桃花夫人《在紫霄夫人席上作》
子训成仙色似花,每人思见礼烟霞。唐·作者:李郢《赠罗道士》
臣憨已平难展报,祇将忠孝训儿孙。吴越·作者:钱俶《感降内夫人赐家室药物金器》
谪宦山州自训童,因求书籍有遭逢。北宋·作者:王禹偁《顷年谪宦解梁收得令狐补阙毛诗音义其本乃会昌三年所写数行残缺后人添之其笔迹乃工部毕侍郎所补也昨因问之乃云亡失多年矣作四韵以还之》
鲤庭共禀诗书训,隐巷齐登俊造科。北宋·作者:孙何《咏华林书院》
河图奥秘言诚训,艺圃优柔善益资。北宋·作者:寇准《御制乃眷储闱方崇学术锡群书于册府励至业于承华日命近班同观盛事七言十韵诗一首奉圣旨次韵》
家世应传清白训,婴儿自得老成资。北宋·作者:赵恒《赐神童蔡伯禧》
盘石起家传典训,翘车开幕聘英髦。北宋·作者:杨亿《景阳谏议赴馀杭》
鲤庭禀训门逾盛,兰畹传芳气益薰。北宋·作者:杨亿《次韵和致仕李殿丞寅见寄之什因以纪赠》
尼父立言敦礼乐,能仁垂训励慈悲。北宋·作者:释智圆《湖西杂感诗 其七》
共仰斋庄隆内训,永观蕃衍茂仙枝。北宋·作者:夏竦《皇后阁端午帖子 其一》
训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训】【酉集上】【言字部】 訓; 康熙笔画:10; 页码:页1188第18〔古文〕 馴【唐韻】【集韻】【韻會】許運切【正韻】吁運切, 薰去聲。【說文】說敎也。【徐曰】訓者,順其意以訓之也。【正韻】誨也。【字彙】導也。【書·伊訓】伊尹乃明言烈祖之成德以訓于王。【傳】作訓以敎導太甲。【詩·大雅】四方其訓之。【正義】訓是敎誨之別名。【禮·曲禮】敎訓正俗。【疏】謂訓說義理。 又【正字通】古言可爲法也。【書·說命】學于古訓。【詩·大雅】古訓是式。【傳】古,故也。訓,道也。【傳】古訓,先王之遺典也。【左傳·文六年】告之訓典。【註】訓典,先王之書。 又【玉篇】誡也。【魏書·高允傳】臣被敕論集往世酒之敗德以爲《酒訓》。 又【廣韻】男曰敎,女曰訓。 又【博雅】順也。【書·康誥】皇天用訓厥道,付畀四方。【傳】上天用順文武之道,而付之以天下之大也。【後漢·方術傳】下使五品咸訓于嘉時。【註】訓,順也。 又詁訓,註解之別名。【爾雅·郭璞序】《爾雅》者,所以通詁訓之指歸。【疏】訓,道也。道物之貌以吿人也。【前漢·揚雄傳】不爲章句訓詁。【師古註】訓者,釋所言之理也。【字彙】如某字釋作某義,順其義以訓之也。 又官名。【周禮·夏官】訓方氏,掌道四方之政事。 又鳥名。【唐書·五行志】鵂鶹,一名訓狐。 又獸名。【神異經】檮杌,西方荒中獸。一名難訓。 又州名。【唐書·地理志】江南道有訓州。 又姓。明宣德中有敎授訓濬。 又【五音集韻】詳遵切,音旬。道也。【周禮·地官】土訓,鄭司農讀。 又叶文韻。【晉書·衞恆傳】大晉開元,弘道敷訓。天垂其象,地耀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