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的含义

雖字的解释

  • 五行:
  • 康熙笔画:17
  • 拼音:suī
  • 繁体:
  • 笔画:17
  • 部首:

雖字寓意

【雖】 suī 见“虽”。

雖字解释

【雖】[①][suī][《廣韻》息遺切,平脂,心。]“虽1”的繁体字。(1)虫名。一种有花纹的大蜥蜴。(2)连词。表示让步关系。犹虽然。(3)连词。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縱然”、“即使”。(4)通“唯”。副词。唯有,只有。(5)通“唯”。语首助词。(6)通“須”。副词。本,本来。[②][wèi]“虽2”的繁体字。通“蜼1”。兽名。

雖字诗词来源

【雖】卿士凄怆民恻悷。吴军虽去怖不歇。先秦·作者:无名氏《穷劫曲》
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西汉·作者:李陵《歌》
虽苟活兮无形颜,惟彼方兮远阳精。东汉·作者:蔡琰《悲愤诗二章 其二》
形体虽是志意非。西晋·作者:陆机《百年歌十首 其九》
陇上壮士有陈安,躯干虽小腹中宽。魏晋·作者:无名氏《陇上为陈安歌》
卿虽乘车我戴笠,后日相逢下车揖。魏晋·作者:无名氏《越谣歌》
我虽步行卿乘马,他日相逢卿当下。魏晋·作者:无名氏《越谣歌》
情人逐情虽可恨,复畏边远乏衣裳。南梁·作者:王筠《行路难》
襻带虽安不忍缝,开孔裁穿犹未达。南梁·作者:王筠《行路难》
心中虽吉外头凶,川下僧房名不中。南梁·作者:菩提达摩《谶 其二》
小小牛儿虽有角,清溪龙出总须输。南梁·作者:菩提达摩《谶 其三》
震旦虽阔无别路,要假侄孙脚下行。南梁·作者:菩提达摩《谶 其四》
高峰逢人又脱衣,小蛇虽毒不能为。南梁·作者:菩提达摩《谶 其二十一》
大浪虽高不足知,百年凡木长干枝。南梁·作者:菩提达摩《谶 其二十二》
首捧朱轮重复轻,虽无心眼转惺惺。南梁·作者:菩提达摩《谶 其二十四》
曲堤虽险贼何益。但有宋公自屏迹。南北朝·作者:无名氏《清河民为宋世良谣》
能亏能缺既无为,虽盈虽满则不危。北周·作者:庾信《周五声调曲二十四首 其十七》
故人虽故昔经新,新人虽新复应故。陈朝·作者:江总《闺怨篇 其二》

雖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雖】【戌集中】【隹字部】 雖; 康熙笔画:17; 页码:页1368第22〔古文〕 【唐韻】息遺切【集韻】【韻會】宣隹切, 音綏。【說文】似蜥蜴而大。从虫唯聲。 又【玉篇】詞兩設也。【廣韻】助語也。【集韻】不定也。况辭也。【爾雅·釋訓】每有,雖也。【註】詩曰:每有良朋,辭之雖也。【禮·少儀】雖請退可也。【疏】雖,假令也。當此时假令請退則可也。 又【玉篇】推也。 又與唯通。《禮記·表記》唯天子受命於天。註:唯當爲雖。又《荀子·性恶篇》今以仁義法正爲固無可知可有之理耶,然則唯禹不知仁義法正,不能仁義法正也。楊僦註:唯,讀爲雖。考證:〔【註】小雅棠棣曰,每有良朋〕 謹照原文小雅棠棣曰改詩曰。〔【吳語】吾雖之不能,去之不忍。〕 謹按原文作須不作雖。謹節去吳語以下十一字,而於上文少儀疏雖假令也下,照原文增當此时假令請退則可也二句。〔又獸名。【于逖聞奇錄】傅宏業宰天台縣,有人獵得一獸,形如豕,仰鼻,長尾有岐,謂之怪。宏業識之曰,其名雖,非怪也。雨則縣于樹,以尾塞其鼻。驗之,果然。【註】雖,以醉反。〕 謹按仰鼻長尾乃爾雅所謂蜼非雖也。聞奇錄誤刻为雖不可從。今省此段謹改爲又與唯通。禮記表記唯天子受命於天。註唯當爲雖。又荀子性恶篇今以仁義法正爲固無可知可有之理耶,然則唯禹不知仁義法正不能仁義法正也。楊僦註唯讀爲雖。

与雖字有相同康熙笔画数的字

与雖字有相同简体笔画数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