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字的含义
雒字的解释
雒
- 五行:火
- 康熙笔画:14
- 拼音:luò
- 繁体:雒
- 笔画:14
- 部首:隹
雒字寓意
【雒】雒 luò 古书上指白鬣的黑马。 古同“烙”,烙印。 姓。
雒字解释
【雒】[①][luò][《廣韻》盧各切,入鐸,來。](1)鸟名。鸱中较小的一种。属猛禽类。(2)黑身白鬣的马。(3)不休息貌。参见“雒雒”。(4)通“洛”。古邑名。即今河南洛阳。(5)通“洛”。水名。(6)通“烙”。火烫。《庄子·马蹄》:“我善治馬。燒之,剔之,刻之,雒之。”王先谦集解引郭嵩焘曰:“雒同烙,謂印烙。”一说通“鉻”。谓剔去毛鬣爪甲。(7)通“絡”。参见“雒誦”。(8)通“頟”(額)。(9)姓。明有雒于仁。见《明史》本传。
雒字诗词来源
【雒】多病晚来还有策,雒阳山色旧相亲。中唐·作者:杨巨源《将归东都寄令狐舍人》
离筵雒水侵杯色,征路函关向晚尘。中唐·作者:刘禹锡《送李庚先辈赴选》
一奏荆人白雪歌,如闻雒客扶风邬。中唐·作者:刘禹锡《和浙西李大夫霜夜对月听小童吹觱篥歌依本韵》
雒阳城见梅迎雪,鱼口桥逢雪送梅。唐·作者:李绅《江南暮春寄家》
自从戎马生河雒,深锁蓬莱一百年。唐·作者:薛逢《金城宫》
金鼎光辉照雪袍,雒阳春梦忆波涛。五代至宋初·作者:谭用之《别雒下一二知己》
元老留司卧雒阳,谏官通理辍鸳行。北宋·作者:王禹偁《送同年刘司谏通判西都》
好邀上雒王常侍,时就岩前饮一杯。北宋·作者:王禹偁《仙娥峰》
轘辕左界连商雒,碧瓦朱栏露华薄。北宋·作者:司马光《缑山引》
雒阳多士谁敢伦,千古比肩唯贾谊。北宋·作者:司马光《和王胜之雪霁借马入局偶书》
为有檀栾占雒阳,忆归杖策此徜徉。北宋·作者:王安石《和微之林亭》
盛传京雒多名品,未得寻芳洗眼看。北宋·作者:强至《席上次韵纯甫牡丹》
公子姓张天上有,少年如谊雒阳无。北宋·作者:强至《送张叔毅北归》
姚黄容易雒阳观,吾土姚花洗眼看。北宋·作者:强至《题姚氏三头牡丹》
夷门一别三年梦,雒宅相逢二纪心。北宋·作者:强至《留别西京佥幕陈子雍著》
古邑人烟陕雒间,马蹄车辙许谁閒。北宋·作者:强至《渑池》
敌颈愤来还请系,雒阳前后有书生。北宋·作者:强至《送大名府签幕吴都官几复移倅安肃》
雒阳东周苏子贤,兄弟驰说雄当年。北宋·作者:刘攽《戏谢师直买伊阳田》
京雒尘埃各未湔,古城潇洒向秋天。北宋·作者:刘挚《至金乡先寄田直孺》
若使峥嵘近京雒,未应声价减南徐。北宋·作者:韦骧《金山》
离筵雒水侵杯色,征路函关向晚尘。中唐·作者:刘禹锡《送李庚先辈赴选》
一奏荆人白雪歌,如闻雒客扶风邬。中唐·作者:刘禹锡《和浙西李大夫霜夜对月听小童吹觱篥歌依本韵》
雒阳城见梅迎雪,鱼口桥逢雪送梅。唐·作者:李绅《江南暮春寄家》
自从戎马生河雒,深锁蓬莱一百年。唐·作者:薛逢《金城宫》
金鼎光辉照雪袍,雒阳春梦忆波涛。五代至宋初·作者:谭用之《别雒下一二知己》
元老留司卧雒阳,谏官通理辍鸳行。北宋·作者:王禹偁《送同年刘司谏通判西都》
好邀上雒王常侍,时就岩前饮一杯。北宋·作者:王禹偁《仙娥峰》
轘辕左界连商雒,碧瓦朱栏露华薄。北宋·作者:司马光《缑山引》
雒阳多士谁敢伦,千古比肩唯贾谊。北宋·作者:司马光《和王胜之雪霁借马入局偶书》
为有檀栾占雒阳,忆归杖策此徜徉。北宋·作者:王安石《和微之林亭》
盛传京雒多名品,未得寻芳洗眼看。北宋·作者:强至《席上次韵纯甫牡丹》
公子姓张天上有,少年如谊雒阳无。北宋·作者:强至《送张叔毅北归》
姚黄容易雒阳观,吾土姚花洗眼看。北宋·作者:强至《题姚氏三头牡丹》
夷门一别三年梦,雒宅相逢二纪心。北宋·作者:强至《留别西京佥幕陈子雍著》
古邑人烟陕雒间,马蹄车辙许谁閒。北宋·作者:强至《渑池》
敌颈愤来还请系,雒阳前后有书生。北宋·作者:强至《送大名府签幕吴都官几复移倅安肃》
雒阳东周苏子贤,兄弟驰说雄当年。北宋·作者:刘攽《戏谢师直买伊阳田》
京雒尘埃各未湔,古城潇洒向秋天。北宋·作者:刘挚《至金乡先寄田直孺》
若使峥嵘近京雒,未应声价减南徐。北宋·作者:韦骧《金山》
雒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雒】【戌集中】【隹字部】 雒; 康熙笔画:14; 页码:页1367第11【唐韻】盧各切【集韻】【韻會】【正韻】歷各切, 音洛。【說文】鵒 也。从隹各聲。【釋名】雅雒也。爲之難,人將爲之雒,雒然憚之也。 又馬名。【詩·魯頌】有駵有雒。【傳】黑身白 曰雒。【釋文】雒音洛,本作駱。 又水名。【周禮·夏官·職方氏】豫州,其川滎雒。 又國名。【左傳·僖二十一年】伊雒之戎。【春秋·文八年】公子遂會雒戎盟于暴。 又縣名。【前漢·地理志】弘農郡上雒縣。○按左傳僖二十一年疏云:雒水,出上雒縣冢領山東北,經弘農至河南鞏縣,雒戎因此而名也。 又雒陽縣,屬河南郡。【前漢·地理志註】師古曰:魚豢云:漢火行,忌水,故去洛水而加隹。如魚氏說,則光武以後攺爲雒字也。【正字通】楊愼曰:春秋書雒戎,左傳凡洛皆作雒。非後漢始攺也。○按魚氏說必有所本,故師古从之。左傳今文洛皆作雒,安知古本左傳不書作洛乎。未可據今本左傳駁魚氏說也。 又雒縣,屬廣漢郡。【前漢·地理志註】音山,雒水所出,南至新都谷入湔。 又姓。【後漢·南蠻傳】徵側者,麊泠縣雒將之女。 又與絡通。【莊子·馬蹄篇】刻之雒之。【註】雒同絡。 又與額同。【前漢·韓嫣傳】子增封龍雒侯。【註】雒,或作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