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字的含义
茅字的解释
茅
- 五行:木
- 康熙笔画:11
- 拼音:máo
- 繁体:茅
- 笔画:8
- 部首:艹
茅字寓意
【茅】茅 máo 多年生草本植物,春季先开花,后生叶,花穗上密生白毛。根茎可食,亦可入药。叶可编蓑衣(亦称“白茅”):茅草。茅庐。茅舍。名列前茅(喻名次列在前面)。
茅字解释
【茅】[①][máo][《廣韻》莫交切,平肴,明。]亦作“茆1”。亦作“茆2”。(1)草名。禾本科。《本草》谓茅有白茅、菅茅、黄茅、香茅、芭茅等,叶皆相似。又谓夏花者为茅,秋花者为菅。俗称茅草者指白茅。全草可作造纸原料,根茎皆可入药。(2)茅可盖屋,因以指代草舍。(3)借指茅土之封。(4)古国名,故城在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南。(5)通“旄”。竿顶用旄牛尾装饰的旗。(6)姓。秦有茅焦。
茅字诗词来源
【茅】神仙得者茅初成,驾龙上升入太清。秦·作者:阙名《巴谣歌》
茅田一顷中有井。四方纤纤不可整。汉·作者:无名氏《桓帝末京都童谣》
已陪沁水追欢日,行奉茅山访道朝。唐·作者:韦嗣立《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
竹径桃源本出尘,松轩茅栋别惊新。初唐·作者:崔湜《奉和幸韦嗣立山庄应制》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盛唐·作者:孟浩然《初秋》
汉家名臣杨德祖,四代五公享茅土。盛唐·作者:李颀《杂曲歌辞 行路难》
牛壮日耕十亩地,人闲常扫一茅茨。盛唐·作者:高适《寄宿田家》
真诀自从茅氏得,恩波宁阻洞庭归。盛唐·作者:李白《送贺监归四明应制》
玉浆傥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盛唐·作者: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玉箫遍满仙坛上,应是茅家兄弟归。盛唐·作者:储光羲《题茅山华阳洞》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唐·作者:杜甫《堂成》
枉沐旌麾出城府,草茅无径欲教锄。唐·作者:杜甫《奉酬严公寄题野亭之作》
秋尽东行且未回,茅斋寄在少城隈。唐·作者:杜甫《秋尽》
得归茅屋赴成都,直为文翁再剖符。唐·作者: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 其一》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唐·作者:杜甫《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
苞茅重入归关内,王祭还供尽海头。唐·作者:杜甫《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 其八》
故人今居子午谷,独在阴崖结茅屋。唐·作者:杜甫《玄都坛歌寄元逸人》
先生早赋归去来,石田茅屋荒苍苔。唐·作者:杜甫《醉时歌》
诛茅卜居总为此,五月髣髴闻寒蝉。唐·作者:杜甫《楠树为风雨所拔叹》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作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田一顷中有井。四方纤纤不可整。汉·作者:无名氏《桓帝末京都童谣》
已陪沁水追欢日,行奉茅山访道朝。唐·作者:韦嗣立《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
竹径桃源本出尘,松轩茅栋别惊新。初唐·作者:崔湜《奉和幸韦嗣立山庄应制》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盛唐·作者:孟浩然《初秋》
汉家名臣杨德祖,四代五公享茅土。盛唐·作者:李颀《杂曲歌辞 行路难》
牛壮日耕十亩地,人闲常扫一茅茨。盛唐·作者:高适《寄宿田家》
真诀自从茅氏得,恩波宁阻洞庭归。盛唐·作者:李白《送贺监归四明应制》
玉浆傥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盛唐·作者: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玉箫遍满仙坛上,应是茅家兄弟归。盛唐·作者:储光羲《题茅山华阳洞》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唐·作者:杜甫《堂成》
枉沐旌麾出城府,草茅无径欲教锄。唐·作者:杜甫《奉酬严公寄题野亭之作》
秋尽东行且未回,茅斋寄在少城隈。唐·作者:杜甫《秋尽》
得归茅屋赴成都,直为文翁再剖符。唐·作者: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 其一》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唐·作者:杜甫《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
苞茅重入归关内,王祭还供尽海头。唐·作者:杜甫《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 其八》
故人今居子午谷,独在阴崖结茅屋。唐·作者:杜甫《玄都坛歌寄元逸人》
先生早赋归去来,石田茅屋荒苍苔。唐·作者:杜甫《醉时歌》
诛茅卜居总为此,五月髣髴闻寒蝉。唐·作者:杜甫《楠树为风雨所拔叹》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作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茅】【申集上】【艸字部】 茅; 康熙笔画:11; 页码:页1026第04【唐韻】莫交切【韻會】謨交切, 音貓。【說文】管也。【易·泰卦】拔茅連茹。【詩·召南】白茅包之。【書·禹貢】包匭菁茅。【蔡邕·獨斷】天子大社,以所封之方色苴以白茅授之,謂之授茅土。【左傳·宣十二年】前茅慮無。【註】時楚以茅爲旌識。 又國名。【左傳·襄二十四年】凡、蔣、郉、茅。【註】高平昌邑縣西有茅鄕。 又享名。【史記·魏世家註】脩武軹縣有茅亭。 又門名。【說苑】楚太子立于茅門之外。 又山名。【晉書·許邁傳】延陵之茅山是洞庭西門,潛通五嶽。 又姓。【通志·氏族略】茅氏,周公之後,子孫以國爲氏,秦有茅焦。 又【韻補】迷侯切,音矛。【屈原·離騷】時 紛其變易兮,又何以淹留。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爲茅。 又【類篇】莫佩切。茅蒐,蒨草。 又【集韻】眉鑣切,音苗。【易·泰卦】拔茅連茹。鄭讀作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