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字的含义
莽字的解释
莽
- 五行:木
- 康熙笔画:14
- 拼音:mǎng
- 繁体:莽
- 笔画:10
- 部首:艹
莽字寓意
【莽】莽 mǎng 草,密生的草:莽原。草莽。 广大,辽阔:莽苍。莽莽(a.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b.形容草木茂盛)。 古书上指一种短节竹。 粗鲁,冒失:莽汉。莽撞。鲁莽。 姓。
莽字解释
【莽】[①][mǎng][《廣韻》模朗切,上蕩,明。][《廣韻》莫厚切,上厚,明。][《廣韻》莫補切,上姥,明。]亦作“茻1”。亦作“莾1”。(1)草;草丛。(2)茂密;盛多。(3)荒凉。(4)无涯际貌。(5)渺茫;迷茫。(6)粗疏;鲁莽。(7)大;猛烈。(8)什么。(9)姓。汉代有莽何罗。见《汉书·武帝纪》。
莽字诗词来源
【莽】诸君喜抵王师所,四顾伤为荆莽坰。初唐·作者:陈元光《候夜行师七唱 其一》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盛唐·作者:李颀《送陈章甫》
古城莽苍饶荆榛,驱马荒城愁杀人。盛唐·作者:高适《古大梁行》
即事非今亦非古,长歌激越梢林莽。唐·作者:杜甫《曲江三章章五句 其二》
悬圃沧洲莽空阔,金节羽衣飘婀娜。唐·作者:杜甫《忆昔行》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唐·作者: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天旷莽兮杳泱茫,气浩浩兮色苍苍。唐·作者:元结《引极三首 其一 思元极》
将游莽苍穷大荒,车辙马足逐周王。唐·作者:皎然《远意联句》
浮涨湖兮莽迢遥,川后礼兮扈予桡。唐·作者:苏源明《秋夜小洞庭离宴诗》
门临莽苍经年闭,身逐嫖姚几日归。唐·作者:李嘉祐《题灵台县东山村主人》
万里重阴鸟不飞,寒沙莽莽无南北。唐·作者:刘商《琴曲歌辞 胡笳十八拍 其二 第二拍》
此生已是蹉跎去,每事应从卤莽休。中唐·作者:张籍《胡山人归王屋因有赠》
汹汹洞庭莽翠微,九疑镵天荒是非。中唐·作者:韩愈《送区弘南归》
祗今年才四十五,后日悬知渐莽卤。中唐·作者:韩愈《赠刘师服》
已应蜕骨风雷后,岂效衔珠草莽间。唐·作者:李绅《灵蛇见少林寺》
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唐·作者:白居易《放言五首 其三》
句检簿书多卤莽,堤防官吏少机关。唐·作者:白居易《自咏》
始觉琵琶弦莽卤,方知吉了舌参差。唐·作者:白居易《双鹦鹉》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盛唐·作者:李颀《送陈章甫》
古城莽苍饶荆榛,驱马荒城愁杀人。盛唐·作者:高适《古大梁行》
即事非今亦非古,长歌激越梢林莽。唐·作者:杜甫《曲江三章章五句 其二》
悬圃沧洲莽空阔,金节羽衣飘婀娜。唐·作者:杜甫《忆昔行》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唐·作者: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天旷莽兮杳泱茫,气浩浩兮色苍苍。唐·作者:元结《引极三首 其一 思元极》
将游莽苍穷大荒,车辙马足逐周王。唐·作者:皎然《远意联句》
浮涨湖兮莽迢遥,川后礼兮扈予桡。唐·作者:苏源明《秋夜小洞庭离宴诗》
门临莽苍经年闭,身逐嫖姚几日归。唐·作者:李嘉祐《题灵台县东山村主人》
万里重阴鸟不飞,寒沙莽莽无南北。唐·作者:刘商《琴曲歌辞 胡笳十八拍 其二 第二拍》
此生已是蹉跎去,每事应从卤莽休。中唐·作者:张籍《胡山人归王屋因有赠》
汹汹洞庭莽翠微,九疑镵天荒是非。中唐·作者:韩愈《送区弘南归》
祗今年才四十五,后日悬知渐莽卤。中唐·作者:韩愈《赠刘师服》
已应蜕骨风雷后,岂效衔珠草莽间。唐·作者:李绅《灵蛇见少林寺》
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唐·作者:白居易《放言五首 其三》
句检簿书多卤莽,堤防官吏少机关。唐·作者:白居易《自咏》
始觉琵琶弦莽卤,方知吉了舌参差。唐·作者:白居易《双鹦鹉》
莽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莽】【申集上】【艸字部】 莽; 康熙笔画:14; 页码:页1036第41【玉篇】【唐韻】【廣韻】莫朗切【集韻】【類篇】模朗切, 音蟒。【說文】南昌謂犬善逐兔草中爲莽。 又【揚子·方言】草,南楚之閒謂之莽。【孟子】在野曰草莽之臣。【趙岐註】莽亦草也。【屈原·離騷】夕攬洲之宿莽。【註】草冬生不死者。 又【周禮·秋官·剪氏】掌除蠹物,以莽草薰之。【山海經】朝歌之山有草,名曰莽草,可以毒魚。 又【拾遺記】有草名莽煌,炙人衣則焦,刈之爲席,方冬彌溫,以枝相摩則火出。 又【爾雅·釋草】莽,數節。【疏】凡竹節閒促數者名莽。 又【小爾雅】大也。 又草深貌。【楚辭·天問】草木莽莽。又【莊子·則陽篇】君爲政焉勿鹵莽。【註】猶粗率也。 又莽蒼,見蒼字註。 又國名。【列子·周穆王篇】西極之南隅,名古莽之國。 又姓。【前漢書武帝紀莽何羅註】孟康曰:本姓馬,明德皇后惡其先人有反者,易姓莽。 又【廣韻】莫厚切,音某。義同。 又【唐韻古音】莫補切,音媽。【楚辭·九章】陶陶孟夏兮,草木莽莽。傷懷永哀兮,汨徂南土。 又【集韻】謨郞切,音茫。莽蒼,亦讀平聲。 俗作莾、莽。考證:〔【屈原·離騷】夕攬中州之宿莽。〕 謹照原文省中字。州改洲。〔【後漢·莽何羅傳註】〕 謹按後漢無莽何羅傳,謹照原書改前漢書武帝紀莽何羅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