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字的含义
蕴字的解释
蕴
- 五行:木
- 康熙笔画:22
- 拼音:yùn
- 繁体:蘊
- 笔画:15
- 部首:艹
蕴字寓意
【蕴】蕴 (藴) yùn 积聚,蓄藏,包含:蕴蓄。蕴藏。蕴结(郁结)。蕴蕴(多指暑气郁积)。蕴含。蕴涵(a.包含,蕴含;b.判断中前后两个命题间存在的条件关系,表现形式是“如果……则……”)。蕴藉(ji )(a.宽和有涵容,如“然少蕴蕴,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亦作“温藉”、“酝藉”;b.含蓄有余,含而不露,如“风流蕴蕴”)。
蕴字解释
【蕴】[①][yùn][《廣韻》於云切,平文,影。][《廣韻》於粉切,上吻,影。][《集韻》紆問切,去焮,影。]“蕰1”的被通假字。“宛3”的被通假字。“怨2”的被通假字。“蕴1”的繁体字。“菀3”的被通假字。(1)积聚;蓄藏。(2)深奥的涵义。(3)指才能;才智。(4)通“緼”。乱麻,可束以燃火。(5)通“煴”。微火;无焰的火。(6)佛教语。意为荫覆。也译作“陰”。佛经以色、受、想、行、识为“五藴”。参见“五藴”。[②][wēn][《集韻》烏昆切,平魂,影。]“蕴2”的繁体字。水草名。
蕴字诗词来源
【蕴】存若流光忽电灭,何为多念独蕴结。西晋·作者:傅玄《拟四愁诗四首 其二》
中有一人字金兰,被服纤罗蕴芳藿。南朝宋·作者: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 其三》
蕴藻之菜非八珍。南梁·作者:沈约《梁三朝雅乐歌十九首 其十三》
张茑席云平圃宴,焜煌金记蕴名山。初唐·作者:徐彦伯《石淙》
海浩淼兮汩洪溶,流蕴蕴兮涛汹汹。唐·作者:元结《引极三首 其三 怀潜君》
玉为玉兮石是石,蕴弃深泥终不易。唐·作者:许碏《题南岳招仙观壁上》
蕴怀耿耿谁与言,直至今来意通形神开。中唐·作者:萧祐《游石堂观》
四大五蕴腐烂空。誓愿为君作梁柱。唐·作者:敦煌曲子《空无主 其一 调名本意八首》
隐现时游五蕴山,内外光明大神力。唐·作者:天然《弄珠吟》
酒蕴天然自性灵,人间有艺总关情。唐·作者:方干《赠美人四首 其三》
贤臣虽蕴经邦术,明主终无谏猎时。唐·作者:方干《献王大夫》
有蕴赤心分雨露,无私和气浃寰瀛。唐·作者:王甚夷《和主司王起》
顾我昔年悲玉石,怜君今日蕴风雷。唐末·作者:罗隐《送章碣赴举》
权将沤水类馀身,五蕴虚攒假立人。唐·作者:元安《浮沤歌》
能达蕴空沤不实,方能明见本来真。唐·作者:元安《浮沤歌》
风林月动疑留魄,沙岛香愁似蕴情。唐末·作者:魏朴《和皮日休悼鹤 其一》
任有风流兼蕴藉,天生不似郑都知。唐·作者:刘崇鲁《席上吟》
纵饶蕴玉谁回顾,举世谋身笑卞和。唐末至五代·作者:崔致远《中和甲辰年冬十月,奉使东泛,泊舟于大珠山下。凡所入目,命为篇名,啸月吟风,贮成十首寄高员外 其七 山顶危石》
万蕴千牌次碧牙,缥笺金字间明霞。晚唐·作者:郑賨《句》
中有一人字金兰,被服纤罗蕴芳藿。南朝宋·作者: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 其三》
蕴藻之菜非八珍。南梁·作者:沈约《梁三朝雅乐歌十九首 其十三》
张茑席云平圃宴,焜煌金记蕴名山。初唐·作者:徐彦伯《石淙》
海浩淼兮汩洪溶,流蕴蕴兮涛汹汹。唐·作者:元结《引极三首 其三 怀潜君》
玉为玉兮石是石,蕴弃深泥终不易。唐·作者:许碏《题南岳招仙观壁上》
蕴怀耿耿谁与言,直至今来意通形神开。中唐·作者:萧祐《游石堂观》
四大五蕴腐烂空。誓愿为君作梁柱。唐·作者:敦煌曲子《空无主 其一 调名本意八首》
隐现时游五蕴山,内外光明大神力。唐·作者:天然《弄珠吟》
酒蕴天然自性灵,人间有艺总关情。唐·作者:方干《赠美人四首 其三》
贤臣虽蕴经邦术,明主终无谏猎时。唐·作者:方干《献王大夫》
有蕴赤心分雨露,无私和气浃寰瀛。唐·作者:王甚夷《和主司王起》
顾我昔年悲玉石,怜君今日蕴风雷。唐末·作者:罗隐《送章碣赴举》
权将沤水类馀身,五蕴虚攒假立人。唐·作者:元安《浮沤歌》
能达蕴空沤不实,方能明见本来真。唐·作者:元安《浮沤歌》
风林月动疑留魄,沙岛香愁似蕴情。唐末·作者:魏朴《和皮日休悼鹤 其一》
任有风流兼蕴藉,天生不似郑都知。唐·作者:刘崇鲁《席上吟》
纵饶蕴玉谁回顾,举世谋身笑卞和。唐末至五代·作者:崔致远《中和甲辰年冬十月,奉使东泛,泊舟于大珠山下。凡所入目,命为篇名,啸月吟风,贮成十首寄高员外 其七 山顶危石》
万蕴千牌次碧牙,缥笺金字间明霞。晚唐·作者:郑賨《句》
蕴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蕴】【申集上】【艸字部】 蘊; 康熙笔画:22; 页码:页1059第29【唐韻】於粉切【韻會】【正韻】委粉切, 音縕。【玉篇】積也,聚也,蓄也。【詩·大雅】蘊隆蟲蟲。又【檜風】我心蘊結。又【左傳·隱三年】蘋蘩、薀藻之菜。【韻會】云:應作蘊。【註】蘊藻,聚藻,此草好聚生也。 又聚草以 火曰蘊。【韓詩外傳】里母朿蘊,請火于去婦之家。【前漢·召信臣傳】 蘊火。 又【類篇】於問切,音慍。義同。 又【韻會】與怨通。【荀子·富國篇】富有天下而無怨財。【註】怨同蘊。 又與宛通。【荀子·富國篇】使民夏不宛暍。【註】宛讀爲蘊。 又與縕通。【易·繫辭】乾坤其易之縕耶。又【羣經音辨】紆云切,音氳。蘊淪,波也。【爾雅·釋水】小波爲淪。【註】言蘊淪。 又讀入聲。【莊子·齊物論】萬物盡然而以是相蘊。【註】於積反。 又【集韻】烏昆切,音溫。【揚子·方言】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