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的含义

隰字的解释

  • 五行:
  • 康熙笔画:22
  • 拼音:
  • 繁体:
  • 笔画:16
  • 部首:

隰字寓意

【隰】 xí 低湿的地方:“山有榛,有苓”。 新开垦的田。

隰字解释

【隰】[①][xí][《廣韻》似入切,入緝,邪。](1)低湿的地方。(2)新垦的田地。(3)春秋齐邑名,即犁丘。在今山东省临邑县西。(4)古州名。在今山西省县。春秋晋称蒲邑,汉为蒲子县,隋为州。(5)姓。春秋时齐有大夫朋。见《左传·僖公九年》。[②][xiè][《集韻》悉協切,入帖,心。]同“濕4”。人名用字。

隰字诗词来源

【隰】媵余行兮归朔方。驰原隰兮寻旧疆。曹魏·作者:曹植《离友诗三首 其一》
被遥隰兮经长衍,雨中深兮烟中浅。盛唐·作者:皇甫冉《江草歌送卢判官》
念汝生父丧原隰,生死茫茫不相及。唐·作者:淑德郡主《教子诗》
原隰经霜蕙草黄,塞鸿消息怨流芳。唐·作者:陈陶《钟陵道中作》
坐来簌簌山风急,山雨随风暗原隰。唐末·作者:韩偓《雨》
百里烟尘散杳冥,新平一隰草青青。唐末·作者:吴融《经苻坚墓》
鱼尾故宫迷草树,龙鳞平隰自风烟。北宋·作者:钱惟演《句 其二十一》
云里楼台高郁郁,雨中原隰碧鳞鳞。北宋·作者:晏殊《奉和圣制新春》
天势暮围鳞隰阔,雁行斜转翼云高。北宋·作者:宋庠《晚台》
浮隰浅花全裂缟,拂沙残白暂成盐。北宋·作者:宋祁《雪后与张转运任通判何都官游湖上》
地枕层岑面势斜,蔽亏原隰在烟霞。北宋·作者:宋祁《游白兆山寺》
击隼厉威平隰阔,戏骖沈响故台空。北宋·作者:宋祁《九日》
菌阁平窥倚杵天,绮塍鳞隰逗春泉。北宋·作者:宋祁《题朱四郊墅》
沃然原隰洗妖气,浩尔沟渎扬平流。北宋·作者:梅尧臣《和谢舍人荐震》
鳞鳞郊隰引双旌,顿豁尘襟病眼明。北宋·作者:韩琦《行河道中》
原隰萧条草木衰,倚风浑类楚人悲。北宋·作者:文同《山城秋日野望感事书怀诗五章呈吴龙图 其一》
怪来原隰满光华,不意相逢天一涯。北宋·作者:刘敞《逢范景仁李审言二谏议》
脊令原隰晓霜清,季子嗟行不自宁。北宋·作者:刘敞《次韵和王刑部秋日寄元兄尚书》
先时非雾滋鳞隰,竟夕祥光烛缦城。北宋·作者:苏颂《皇帝初郊大礼庆成诗》
圣君仁政贤臣布,信矣原隰生光华。北宋·作者:吕陶《和蒙轩》

隰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隰】【戌集中】【阜字部】 隰; 康熙笔画:22; 页码:页1362第12〔古文〕 【唐韻】似入切【集韻】【韻會】【正韻】席入切, 音習。【爾雅·釋地】下濕曰隰。【說文】阪下濕也。【釋名】隰,蟄也。蟄,濕意也。【書·禹貢】原隰底績。【詩·邶風】山有榛,隰有苓。【公羊傳·昭元年】下平曰隰。 又【詩·周頌】徂隰徂畛。【箋】隰謂新發田也。【疏】隰,指地形而言,則是未嘗墾發,故知謂新發田也。 又【左傳·桓三年】逐翼侯于汾隰。【註】汾隰,汾水邊也。【後漢·西羌傳】昔晉侯敗北戎于汾、隰。【註】二水名。○按汾隰,當從左傳註。 又地名。【左傳·隱十一年】王與鄭人隰郕。【註】在懷縣西南。【前漢·地理志】西河郡隰成。又【左傳·文十六年】先君蚡冒,所以服陘隰也。【註】陘隰,地名。 又【廣韻】州名。左傳曰:重耳居蒲,卽隰川州,故蒲城是也。漢爲蒲子縣後,魏齊周之閒爲沁州。隋爲隰州,以州前有泉下濕,蓋取下濕之義名之也。又姓。【左傳·僖九年】齊隰朋帥師會秦師,納晉惠公。 又【集韻】悉協切,音燮。人名。春秋傳有公子隰。○按春秋襄八年,鄭人侵蔡,獲蔡公子燮。燮,榖梁傳作溼。釋文,溼,本又作隰,又音燮,是隰直與燮通用,不特音同也。 【玉篇】同 。【集韻】或作 濕。

与隰字有相同康熙笔画数的字

与隰字有相同简体笔画数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