籁字的含义
籁字的解释
籁
- 五行:木
- 康熙笔画:22
- 拼音:lái
- 繁体:籟
- 笔画:19
- 部首:竹
籁字寓意
【籁】籁 (籟) lài 古代的一种箫。 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响:天籁。万籁俱寂。
籁字解释
【籁】[①][lài][《廣韻》落蓋切,去泰,來。]“籁1”的繁体字。(1)古代一种竹制管乐器。(2)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亦泛指一般的声响。
籁字诗词来源
【籁】曲室寒兮朔风厉,州陆涸兮群籁鸣。南朝宋·作者:王韶之《咏雪离合诗》
鸟和百籁疑调管,花发千岩似画屏。唐初·作者:李峤《石淙》
夜动霜林惊落叶,晓闻天籁发清机。盛唐·作者:李颀《宿莹公禅房闻梵》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盛唐·作者: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野客频留惧雪霜,行人不过听竽籁。唐·作者:杜甫《楠树为风雨所拔叹》
遥闻不断在烟杪,万籁无声天境空。唐·作者:皎然《戛铜碗为龙吟歌》
松籁万声和管磬,丹光五色杂虹蜺。唐·作者:司空曙《送张鍊师还峨嵋山》
忆昨天台到赤城,几朝仙籁耳中生。唐·作者:张佐《忆游天台寄道流》
能让繁声任真籁,解将孤影对芳兰。中唐·作者:杨巨源《和令狐舍人酬峰上人题山栏孤竹》
虚斋寂寂清籁唫,幽涧纷纷杂英坠。中唐·作者:权德舆《奉和礼部尚书酬杨著作竹亭歌》
竹窗凉雨鸣秋籁,江郭清砧捣夜寒。唐·作者:牟融《秋夜醉归有感而赋》
玉绳河汉晓纵横,万籁潜收莺独鸣。中唐·作者:于敖《闻莺》
一声洞彻八音尽,万籁悄然星汉空。中唐·作者:窦庠《于阗钟歌送灵彻上人归越》
竹含天籁清商乐,水绕庭台碧玉环。中唐·作者:刘禹锡《尉迟郎中见示自南迁牵复却至洛城东旧居之作因以和之》
影入岩廊行乐处,韵含天籁宿斋时。中唐·作者:刘禹锡《庙庭偃松诗》
语馀百响入天籁,众奇引步轻翩翻。中唐·作者:刘禹锡《唐侍御寄游道林岳麓二寺诗并沈中丞姚员外所和见徵继作》
忆昨天台到赤城,几朝仙籁耳中生。唐·作者:张祜《忆游天台寄道流》
松籁泠泠疑梵呗,柳烟历历见招提。唐末·作者:欧阳衮《南涧寺》
曾踏落花听玉籁,赤松坛畔鹤鸣泉。唐·作者:无名氏《洞灵宫》
梵林岑寂妙圆通,灵籁无声起远钟。唐·作者:周如锡《题古寺》
鸟和百籁疑调管,花发千岩似画屏。唐初·作者:李峤《石淙》
夜动霜林惊落叶,晓闻天籁发清机。盛唐·作者:李颀《宿莹公禅房闻梵》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盛唐·作者: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野客频留惧雪霜,行人不过听竽籁。唐·作者:杜甫《楠树为风雨所拔叹》
遥闻不断在烟杪,万籁无声天境空。唐·作者:皎然《戛铜碗为龙吟歌》
松籁万声和管磬,丹光五色杂虹蜺。唐·作者:司空曙《送张鍊师还峨嵋山》
忆昨天台到赤城,几朝仙籁耳中生。唐·作者:张佐《忆游天台寄道流》
能让繁声任真籁,解将孤影对芳兰。中唐·作者:杨巨源《和令狐舍人酬峰上人题山栏孤竹》
虚斋寂寂清籁唫,幽涧纷纷杂英坠。中唐·作者:权德舆《奉和礼部尚书酬杨著作竹亭歌》
竹窗凉雨鸣秋籁,江郭清砧捣夜寒。唐·作者:牟融《秋夜醉归有感而赋》
玉绳河汉晓纵横,万籁潜收莺独鸣。中唐·作者:于敖《闻莺》
一声洞彻八音尽,万籁悄然星汉空。中唐·作者:窦庠《于阗钟歌送灵彻上人归越》
竹含天籁清商乐,水绕庭台碧玉环。中唐·作者:刘禹锡《尉迟郎中见示自南迁牵复却至洛城东旧居之作因以和之》
影入岩廊行乐处,韵含天籁宿斋时。中唐·作者:刘禹锡《庙庭偃松诗》
语馀百响入天籁,众奇引步轻翩翻。中唐·作者:刘禹锡《唐侍御寄游道林岳麓二寺诗并沈中丞姚员外所和见徵继作》
忆昨天台到赤城,几朝仙籁耳中生。唐·作者:张祜《忆游天台寄道流》
松籁泠泠疑梵呗,柳烟历历见招提。唐末·作者:欧阳衮《南涧寺》
曾踏落花听玉籁,赤松坛畔鹤鸣泉。唐·作者:无名氏《洞灵宫》
梵林岑寂妙圆通,灵籁无声起远钟。唐·作者:周如锡《题古寺》
籁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籁】【未集上】【竹字部】 籟; 康熙笔画:22; 页码:页902第32【廣韻】【集韻】【韻會】【正韻】 落蓋切,音賴。【說文】籥三孔也。大者謂之笙,中者謂之籟,小者謂之箹。【爾雅註】簫,一名籟。【史記·司馬相如傳】摐金鼓,吹鳴籟。【註】籟,簫也。 又凡孔竅機括皆曰籟。【莊子·齊物論】人籟則比竹,地籟則衆竅是已。 又叶力制切【宋玉·高唐賦】緣葉紫裏,丹莖白蔕。纖條悲鳴,聲似竽籟。【註】蔕,丁計切。籟,力制切。考證:〔【史記·司馬相如傳】摐金鼓,吹鳴籟。〕 謹照原文摐改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