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字的含义
录字的解释
录
- 五行:火
- 康熙笔画:16
- 拼音:lù
- 繁体:錄
- 笔画:8
- 部首:彐
录字寓意
【录】录 (録) lù 记载,抄写:记录。载录。抄录。录供。 记载言行或事物的书册:语录。目录。回忆录。 采取,任用:录取。收录。录用。甄录(经审查鉴别而任用)。
录字解释
【录】[①][lù][《廣韻》盧谷切,入屋,來。]“彔1”的新字形。(1)见“录曲”。(2)见“录蔌”。(3)“錄”的简化字。[②][lù]“録1”的简化字。[③][lǜ]“録2”的简化字。
录字诗词来源
【录】如何弃置功不录,通籍无名滞江曲。唐·作者:皎然《武源行赠丘卿岑》
能将直道历荣班,事著元和实录间。中唐·作者:张籍《赠孔尚书》
奈何趁酒不省录,不见玉枝攒霜葩。中唐·作者:韩愈《李花二首 其一》
水精编帙录钿轴,云母捣纸黄金书。中唐·作者:吕温《上官昭容书楼歌》
四幅花笺碧间红,霓裳实录在其中。唐·作者:白居易《霓裳羽衣歌》
黄衣小使录姓名,领出长安乘递行。唐·作者:白居易《新乐府 缚戎人 达穷民之情也》
不愿作官家道旁德政碑,不镌实录镌虚辞。唐·作者:白居易《新乐府 青石 激忠烈也》
慎勿空将弹失仪,慎勿空将录制词。唐·作者:白居易《新乐府 紫毫笔 讥失职也》
华夷图上应初录,风土记中殊未传。中唐·作者:柳宗元《南省转牒欲具江国图令尽通风俗故事》
逡巡大遍凉州彻,色色龟兹轰录续。中唐·作者:元稹《连昌宫词》
披图醮录益乱神,此法那能坚此身。唐·作者:刘叉《修养》
白帝行气道当新,名书紫府得其篇,西龟定录位真人。唐·作者:无名氏《道藏歌诗 其十》
三界众生乃迷骛,于其实录是无为。唐·作者:傅翕《行路难二十篇并序 其八 第八章明本际不可得》
羽化自应无鬼录,玉都长是有仙名。中唐·作者:吕岩《七言 其三十一》
盈箱贮积登仙录,满室收藏伏火砂。中唐·作者:吕岩《七言 其七十六》
连云更入幽深地,骨录闲携相猎郎。唐·作者:皮日休《杂体诗 其三 奉和鲁望药名离合夏月即事三首》
免遭拽盏郎君谑,还被簪花录事憎。晚唐·作者:黄滔《断酒》
粉壁不题新拙恶,小屏唯录古篇章。唐末·作者:韩偓《朝退书怀》
自笑镜中无骨录,可能飞上紫云端。唐·作者:陆龟蒙《润卿遗青䭀饭兼之一绝聊用荅谢》
大仙录后头无雪,至药成来灶绝烟。唐末·作者:杜荀鹤《依韵次同年张曙先辈见寄之什》
能将直道历荣班,事著元和实录间。中唐·作者:张籍《赠孔尚书》
奈何趁酒不省录,不见玉枝攒霜葩。中唐·作者:韩愈《李花二首 其一》
水精编帙录钿轴,云母捣纸黄金书。中唐·作者:吕温《上官昭容书楼歌》
四幅花笺碧间红,霓裳实录在其中。唐·作者:白居易《霓裳羽衣歌》
黄衣小使录姓名,领出长安乘递行。唐·作者:白居易《新乐府 缚戎人 达穷民之情也》
不愿作官家道旁德政碑,不镌实录镌虚辞。唐·作者:白居易《新乐府 青石 激忠烈也》
慎勿空将弹失仪,慎勿空将录制词。唐·作者:白居易《新乐府 紫毫笔 讥失职也》
华夷图上应初录,风土记中殊未传。中唐·作者:柳宗元《南省转牒欲具江国图令尽通风俗故事》
逡巡大遍凉州彻,色色龟兹轰录续。中唐·作者:元稹《连昌宫词》
披图醮录益乱神,此法那能坚此身。唐·作者:刘叉《修养》
白帝行气道当新,名书紫府得其篇,西龟定录位真人。唐·作者:无名氏《道藏歌诗 其十》
三界众生乃迷骛,于其实录是无为。唐·作者:傅翕《行路难二十篇并序 其八 第八章明本际不可得》
羽化自应无鬼录,玉都长是有仙名。中唐·作者:吕岩《七言 其三十一》
盈箱贮积登仙录,满室收藏伏火砂。中唐·作者:吕岩《七言 其七十六》
连云更入幽深地,骨录闲携相猎郎。唐·作者:皮日休《杂体诗 其三 奉和鲁望药名离合夏月即事三首》
免遭拽盏郎君谑,还被簪花录事憎。晚唐·作者:黄滔《断酒》
粉壁不题新拙恶,小屏唯录古篇章。唐末·作者:韩偓《朝退书怀》
自笑镜中无骨录,可能飞上紫云端。唐·作者:陆龟蒙《润卿遗青䭀饭兼之一绝聊用荅谢》
大仙录后头无雪,至药成来灶绝烟。唐末·作者:杜荀鹤《依韵次同年张曙先辈见寄之什》
录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录】【戌集上】【金字部】 錄; 康熙笔画:16; 页码:页362第11【唐韻】力玉切【集韻】【韻會】龍玉切, 音六。【說文】金色也。 又【玉篇】貝文也。 又【說文】借鈔寫字也。【正字通】謄寫曰錄。 又【集韻】一曰采也。【公羊傳·成九年】錄伯姬也。【註】取也。 又【集韻】記也。【公羊傳·隱十年】春秋錄內而略外。【禮·檀弓】愛之,斯錄之矣。 又【增韻】齒也,總也。【前漢·于定國傳】萬方之事,大錄于君。【註】大錄,總錄也。 又錄事,官名。【職官要錄】總錄衆事。又內錄,錄尚書事也。【晉書·桓溫傳】固讓內錄。 又籍也。【周禮·天官·職幣】皆辨其物,而奠其錄。【註】定其錄籍。 又【正字通】書篇名。梁阮孝緒撰七錄十二卷,一經典,二傳說,三子兵書,四文集,五術伎名內篇,六佛法,七仙道名外篇。趙岐有三輔決錄。陶潛有聖賢羣輔錄。宋諸儒有語錄,名臣言行錄。 又第也。【吳語】今大國越錄。【註】第也。 又目錄,書前總目也。【詩·鄘風·干旟疏】鄕射目錄。 又姓。【正字通】顓頊師錄圖。一曰綠圖。 又【韻會】檢束也。【荀子·修身篇】程役而不錄。 又與麓通。【書·舜典納于大麓傳】麓,錄也。納舜使大錄萬幾之政。 又【字彙補】借作綠。劒名。【荀子·性惡篇】文王之錄。【註】與綠同。以色爲名。 又【韻會】【正韻】 盧谷切,音祿。錄錄,不自異也。【史記·平原君傳】公等錄錄。【前漢·蕭何傳】當時錄錄,未有奇節。【註】錄錄,猶鹿鹿。言在凡庶之中也。又【灌夫傳】此特帝在卽錄錄。【註】錄錄,言循衆也。 又【集韻】【韻會】【正韻】 良據切,音慮。寬省也。【揚子·太 經】蹛于狴獄,三歲見錄。【王涯說】通作慮。【前漢·雋不疑傳】錄囚徒。【師古註】省錄之,知情狀有冤滯與不。今云慮囚。本錄之去聲。力具切。俗訛遂爲慮,失其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