剡字的含义
剡字的解释
剡
- 五行:金
- 康熙笔画:10
- 拼音:shàn
- 繁体:剡
- 笔画:10
- 部首:刂
剡字寓意
【剡】剡 yǎn 尖,锐利:“曾枝剡棘”。 削,刮:剡木为楫。 剡 shàn 〔剡溪〕水名,在中国浙江省。
剡字解释
【剡】[①][yǎn][《廣韻》以冉切,上琰,以。]亦作“掞2”。“錟2”的被通假字。“覃2”的被通假字。(1)削;削尖。(2)锐利。(3)举,举起。(4)举荐。(5)通“燄”。谓其势炽盛。(6)通“燄”。灼。(7)通“緂”。参见“剡麻”。[②][shàn][《廣韻》時染切,上琰,禪。](1)古县名。在今浙江嵊县西南。(2)水名。参见“剡2溪”。
剡字诗词来源
【剡】剡者配姬以放贤。汉·作者:无名氏《擿洛谣》
饮醉欲言归剡溪,门前驷马光照衣。盛唐·作者:高适《崔司录宅燕大理李卿》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盛唐·作者:李白《东鲁门泛舟二首 其二》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盛唐·作者:李白《秋下荆门》
剡中风月久相忆,池上旧游应再得。唐·作者:钱起《送褚大落第东归》
剡茗情来亦好斟,空门一别肯沾襟。唐·作者:皎然《送许丞还洛阳》
山居不买剡中山,湖上千峰处处闲。唐·作者:皎然《题湖上草堂》
觉来还在剡东峰,乡心缭绕愁夜钟。唐·作者:皎然《述梦》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唐·作者: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剡溪剡纸生剡藤,喷水捣后为蕉叶。唐·作者:顾况《剡纸歌》
禅师来往翠微间,万里千峰到剡山。唐·作者:灵一《赠灵澈禅师》
已别剡溪逢雪去,雪山修道与师同。唐·作者:戴叔伦《荅崔法曹赋四雪》
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断绿林西。唐·作者:陆羽《会稽东小山》
刺船频向剡中回,捧被曾过越人宿。唐·作者:韩翃《和高平朱参军思归作》
或在醉中逢夜雪,怀贤应向剡川游。唐·作者:章八元《归桐庐旧居寄严长史》
空性碧云无处所,约公曾许剡溪游。中唐·作者:杨巨源《送定法师归蜀法师即红楼院供奉广宣上人兄弟》
兴逸何妨寻剡客,唱高还肯寄巴人。中唐·作者:杨巨源《奉酬端公春雪见寄》
茅山近别剡溪逢,玉节青旄十二重。中唐·作者:张籍《赠道士》
饮醉欲言归剡溪,门前驷马光照衣。盛唐·作者:高适《崔司录宅燕大理李卿》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盛唐·作者:李白《东鲁门泛舟二首 其二》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盛唐·作者:李白《秋下荆门》
剡中风月久相忆,池上旧游应再得。唐·作者:钱起《送褚大落第东归》
剡茗情来亦好斟,空门一别肯沾襟。唐·作者:皎然《送许丞还洛阳》
山居不买剡中山,湖上千峰处处闲。唐·作者:皎然《题湖上草堂》
觉来还在剡东峰,乡心缭绕愁夜钟。唐·作者:皎然《述梦》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唐·作者: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剡溪剡纸生剡藤,喷水捣后为蕉叶。唐·作者:顾况《剡纸歌》
禅师来往翠微间,万里千峰到剡山。唐·作者:灵一《赠灵澈禅师》
已别剡溪逢雪去,雪山修道与师同。唐·作者:戴叔伦《荅崔法曹赋四雪》
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断绿林西。唐·作者:陆羽《会稽东小山》
刺船频向剡中回,捧被曾过越人宿。唐·作者:韩翃《和高平朱参军思归作》
或在醉中逢夜雪,怀贤应向剡川游。唐·作者:章八元《归桐庐旧居寄严长史》
空性碧云无处所,约公曾许剡溪游。中唐·作者:杨巨源《送定法师归蜀法师即红楼院供奉广宣上人兄弟》
兴逸何妨寻剡客,唱高还肯寄巴人。中唐·作者:杨巨源《奉酬端公春雪见寄》
茅山近别剡溪逢,玉节青旄十二重。中唐·作者:张籍《赠道士》
剡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剡】【子集下】【刀字部】 剡; 康熙笔画:10; 页码:页141第32【唐韻】【集韻】【韻會】【正韻】 以冉切,音琰。【說文】銳利也。从刀,炎聲。【易·繫辭】剡木爲矢。【前漢·賈誼傳】剡手以衝仇人之胷。【註】剡,利也。又斬也。【荀子·强國篇】安欲剡其脛。又【玉篇】剡剡,光貌。【屈原·離騷】皇剡剡其揚靈。又剡剡,身起貌。【禮·玉藻】弁行剡剡起屨。【註】急行欲速,身屨恒起也。又剡覃音義同。【詩·小雅】以我覃耜。【張衡·東京賦】介馭閒以剡耜。又【唐韻】【集韻】【韻會】 時染切,音冉。縣名,在會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