骇字的含义
骇字的解释
骇
- 五行:水
- 康熙笔画:16
- 拼音:hài
- 繁体:駭
- 笔画:9
- 部首:马
骇字寓意
【骇】骇 (駭) hài 惊惧:骇叹(惊叹)。骇惧。骇然。骇人听闻。惊涛骇浪。 惊起,散。
骇字解释
【骇】[①][hài][《廣韻》侯楷切,上駭,匣。]“骇1”的繁体字。“絯2”的被通假字。亦作“駴1”。(1)马受惊。(2)惊骇;震惊。(3)惊诧。(4)惊起;兴起。(5)惊扰;扰乱。(6)擂击钟鼓,使声响而急。(7)散;播散。(8)四蹄皆白的猪。
骇字诗词来源
【骇】见□伏兮不骇惊。汉·作者:无名氏《张公神碑歌》
骇犀中断宁方利,骏马群騑未拟直。唐初·作者:李峤《宝剑篇》
承云嘈囋骇日灵,调露铿鈜动天驷。武周·作者:薛曜《舞马篇》
杀气满堂观者骇,飒若崖谷生长风。唐·作者:独孤及《和李尚书画射虎图歌》
被病独行逢乳虎,狂风骇浪失棹橹。中唐·作者:权德舆《危语》
星辉月耀莫之逾,骇鸡照乘徒称殊。中唐·作者:欧阳詹《智达上人水精念珠歌》
扪萝攀蹬步欹危,历览幽岩骇怪奇。唐·作者:独孤均《题含虚洞二首 其二》
嘈然歘起初骇听,殷殷若自南山来。中唐·作者:刘禹锡《聚蚊谣》
唯有沅犀屈未伸,握中自谓骇鸡珍。唐·作者:白居易《醉后走笔酬刘五主簿长句之赠兼简张大贾二十四先辈昆季》
三年不鸣鸣必大,岂独骇鸡当骇人。唐·作者:白居易《醉后走笔酬刘五主簿长句之赠兼简张大贾二十四先辈昆季》
驯犀驯犀通天犀,躯貌骇人角骇鸡。唐·作者:白居易《新乐府 驯犀 感为政之难终也》
野麋蒙象暂如犀,心不惊鸥角骇鸡。唐·作者:韩常侍《为御史衔命出关谳狱道中看华山有诗》
园锁开声骇鹿群,满林鲜箨水犀文。唐·作者:皮日休《闻开元寺开笋园寄章上人》
骇散痴团獦狚落,举头看见日初圆。唐·作者:罗汉和尚《歌》
心静已能防渴鹿,鼙喧时为骇长鲸。唐末·作者:颜萱《送圆载上人》
新人藏匿旧人起,白昼喧呼骇邻里。唐末·作者:司空图《冯燕歌》
鱼冲骇浪雪鳞健,鸦闪夕阳金背光。唐末·作者:韩偓《秋郊闲望有感》
花飞蝶骇不愁人,水殿云廊别置春。唐·作者:陆龟蒙《邺宫词二首 其二》
骇犀中断宁方利,骏马群騑未拟直。唐初·作者:李峤《宝剑篇》
承云嘈囋骇日灵,调露铿鈜动天驷。武周·作者:薛曜《舞马篇》
杀气满堂观者骇,飒若崖谷生长风。唐·作者:独孤及《和李尚书画射虎图歌》
被病独行逢乳虎,狂风骇浪失棹橹。中唐·作者:权德舆《危语》
星辉月耀莫之逾,骇鸡照乘徒称殊。中唐·作者:欧阳詹《智达上人水精念珠歌》
扪萝攀蹬步欹危,历览幽岩骇怪奇。唐·作者:独孤均《题含虚洞二首 其二》
嘈然歘起初骇听,殷殷若自南山来。中唐·作者:刘禹锡《聚蚊谣》
唯有沅犀屈未伸,握中自谓骇鸡珍。唐·作者:白居易《醉后走笔酬刘五主簿长句之赠兼简张大贾二十四先辈昆季》
三年不鸣鸣必大,岂独骇鸡当骇人。唐·作者:白居易《醉后走笔酬刘五主簿长句之赠兼简张大贾二十四先辈昆季》
驯犀驯犀通天犀,躯貌骇人角骇鸡。唐·作者:白居易《新乐府 驯犀 感为政之难终也》
野麋蒙象暂如犀,心不惊鸥角骇鸡。唐·作者:韩常侍《为御史衔命出关谳狱道中看华山有诗》
园锁开声骇鹿群,满林鲜箨水犀文。唐·作者:皮日休《闻开元寺开笋园寄章上人》
骇散痴团獦狚落,举头看见日初圆。唐·作者:罗汉和尚《歌》
心静已能防渴鹿,鼙喧时为骇长鲸。唐末·作者:颜萱《送圆载上人》
新人藏匿旧人起,白昼喧呼骇邻里。唐末·作者:司空图《冯燕歌》
鱼冲骇浪雪鳞健,鸦闪夕阳金背光。唐末·作者:韩偓《秋郊闲望有感》
花飞蝶骇不愁人,水殿云廊别置春。唐·作者:陆龟蒙《邺宫词二首 其二》
骇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骇】【亥集上】【馬字部】 駭; 康熙笔画:16; 页码:页1447第24【唐韻】侯楷切【集韻】【韻會】【正韻】下楷切, 音蟹。【玉篇】驚起也。【公羊傳·哀六年】諸大夫見之,皆色然而駭。【莊子·大宗師】且彼有駭形而無損心。【註】以變化爲形之駭動耳,故不以死生損累其心。 又【集韻】與駴同。【周禮·夏官·大司馬】鼓皆駴。【釋文】駴本亦作駭。【王粲·英雄記】整兵駭鼓。 又散也。【陸機詩】三后始基,世武丕承,協風旁駭,天晷仰澄。【註】言和風遠馳四方也。 又水名。【書·禹貢】九河旣道。【傳】九河,一曰徒駭。【疏】禹疏九河以徒衆起,故云徒駭。 又人名。【春秋·隱二年】無駭帥師入極。 又叶許己切,音喜。【吳子·治兵篇】戢其耳目,無令驚駭。習其馳逐,閑其進止。【韓愈·鄆州谿堂詩】淺有蒲蓮,深有葭葦。公以燕賔,其鼓駭駭。 又叶于支切,音怡。【韓愈·瀧吏詩】官今行自到,那遽妄問爲。不虞卒見困,汗出愧且駭。○按古音駭讀作矣,轉怡聲。 又叶喜語切,音許。【陸機·凌霄賦】因扶桑而東顧兮,天傾光之可駭。惑坤輿之茫茫兮,心蒙蔽而無緒。【註】緒,上聲。 又叶許計切,音戲。【蘇轍·黃樓賦】舞魚龍於隍壑,閱帆檣於睥睨。方飄風之迅發,震鼙鼓之驚駭。考證:〔【陸機詩】三后始基,世武不承。〕 謹照原文不承改丕承。